【63xf.com--故事】
故事:在現(xiàn)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周恩來的故事短【八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一】周恩來的故事短
1961年,我走進西花廳,到周恩來總理身邊當衛(wèi)士,從此一直陪伴總理。1976年,總理去世后,我又給鄧大姐當警衛(wèi)秘書。30多年間,通過近距離感受周總理和鄧大姐的一言一行,我深刻體悟到老一輩革命家勤儉節(jié)約、嚴于律己、心中無我,永遠把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高尚情操。
艱苦樸素方顯純真本色
周總理的節(jié)儉,首先體現(xiàn)在飲食上。
開會用餐“四菜一湯”的規(guī)定是周總理親自下達的。那是1960年的夏天,中央在北戴河開會,總理規(guī)定了用餐的標準,就是“四菜一湯”。這四菜就是魚、肉、蔬菜之類的,絕不會有生猛海鮮美味佳肴。國務院開會的用餐,每人一碗大燴菜,其主要原料是大白菜、粉條、豆腐、排骨之類,桌上再擺幾碟泡菜、醬菜、青椒之類的小菜。會務處按定量收取用餐人的糧票和錢,規(guī)定每人每餐3兩糧票、4角錢。
1959年至1961年自然災害期間,周總理號召全民節(jié)約糧食,以支援缺糧地區(qū)。他自己帶頭將自己的口糧定量由原來每月27斤減至15斤,鄧大姐的由原來25斤減至13斤。周總理還給自己作出規(guī)定:要少吃肉、少吃魚、多吃菜。我們了解總理的脾氣,他說少吃,你就不能按照原先的量給他吃,不然他會嚴厲批評,還會一口不吃地退回。三年中,周總理從來沒有吃過他喜歡吃的蹄髈,他和鄧大姐還一再囑咐每月的糧食不能超過定量。1962年6月,周總理去吉林省長春市視察工作。一到住地,衛(wèi)士長成元功就給當?shù)亟哟块T列出了禁吃的菜單,除山珍海味不要吃外,連雞、鴨、魚、肉、雞蛋、罐頭、香腸也列入其中。這個單子也是總理交代的。
在穿的方面,總理更是嚴格要求自己,絕不允許奢侈浪費。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29日,周總理出訪了非洲、亞洲14個國家。出訪的國家多、時間長,而且氣候多變,我們商量后報總理同意,給他做了3套中山裝。他指定用自己的工資付錢,內衣不準做新的,說是內衣舊一點,穿在里面沒關系。我們又選了幾件較好的襯衣、兩套睡衣,其中一套已打了補丁。出訪前,我們幾人就商量在哪個國家訪問,就把穿過的襯衣、睡衣請我們大使館里的女同志幫忙洗,因為這些衣服很破舊,不好意思交給外國人洗。1963年12月14日,周總理一行到達埃及首都開羅,這是14國訪問的第一站。當?shù)靥鞖夂軣?,我們把總理換洗的衣服交到使館,使館的同志見了都大吃一驚,誰也沒想到,為全國人民操勞的周總理穿的竟是這樣的舊衣服。
而這3套定做的中山裝,日后更是成了總理時常穿著的標志性服裝。時間久了,3套衣服有的變色,有的損壞,特別是那套法蘭絨外衣,表面的一層絨都磨掉了。磨損最多的是右邊袖子的肘部,破了一個洞。我們請示總理做新的,他不同意,說補一補還可以穿,外賓也不會注意。就這樣,我們請紅都服裝店的師傅用同樣面料的布修補上,為了對稱,索性把左邊袖子同樣挖上一個洞,補上一塊。
我剛到總理身邊工作時,看到總理的皮鞋已換了前掌,鞋面也已陳舊,就向成元功打聽,這皮鞋是什么時候買的,這么舊了,怎么還不做新的。成元功說,這是1954年去日內瓦時做的,穿了6年多了,鞋底都換了兩次了,總理不讓做新的。我們給總理買襪子,一次要買五六雙,這樣幾雙襪子輪流穿,能穿久一點。可襪子穿久了總會破,特別是當年還很少有尼龍襪,大都是棉線襪。他那幾雙穿了多年的襪子,沒有一雙是完整的。破了,就讓服務員補一下,我們警衛(wèi)員誰也不會補,就請服務員高云秀補。她手藝不錯,織補后幾乎看不出來,總理穿上很舒服,就更不同意為他買新的襪子了。
在用的方面,周總理依舊簡樸如一。
總理夜間辦公,燈光的亮度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原有的一盞臺燈裝有三個燈泡,以便根據(jù)需要調整亮度。這種燈泡的度數(shù)較大,辦公時間久了,燈下溫度較高,特別是到了夏天,有一種炙烤的感覺,于是我們就打算給總理換一個日光燈。找來找去,我們發(fā)現(xiàn)市場上沒有合適的,又不方便到廠家定制。于是,我們請來中南海機關的電工、鐵工師傅,用已有的水管、鐵皮加工焊接,再刷上油漆,成了一盞落地臺燈。總理試用了一下說,做得不錯,工藝水平不低,又快又省。我們看這盞臺燈使用效果不錯,便請他們?yōu)榭偫碛肿隽艘槐K小一些的,便于挪動。1974年周總理住進醫(yī)院,我們把這盞小臺燈擺在了病房的辦公桌上,它伴隨著總理度過了最后的夜晚。
總理去世后,我和張樹迎受鄧大姐之托,與治喪辦公室的同志一道,去八寶山選購骨灰盒。八寶山的同志拿出他們已有的兩種,我們選定了其中花紋較好也相對便宜的一個。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骨灰盒,不是為總理專門定做的。我們回來向鄧大姐報告,她說:“恩來用完,把盒子拿回家來保存著,等我死后,也用這個骨灰盒。”于是,總理用的這個骨灰盒,一直保存在鄧大姐那里,工作人員定期擦擦、晾晾。這期間,大姐幾次講,她死后不要再買新的,就用這個,可以為國家節(jié)省開支。如今,這個曾裝過周恩來、鄧穎超兩人骨灰的骨灰盒,陳列在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里。
嚴于律己彰顯黨員風范
周總理曾經對我們有“六不準”的要求:不準用總理辦公室的名義謀私情、不準提前超標晉職晉級、不準搞特殊、不準接受禮品、不準占用公家的東西、不準盛氣凌人。對身邊人尚且這樣高標準要求,可想而知,總理在嚴于律己方面做得更是嚴格。
周恩來是當年我們國家領導人中出國訪問、國內視察次數(shù)較多的一位。離京赴外地視察,一般隨行人員只有5至6人,包括秘書一人(視需要決定去分管內事的還是外事的)、保健醫(yī)生一人、警衛(wèi)兩人。1967年后,總理因心臟不好,增派一名護士,警衛(wèi)局派前站人員一兩人負責聯(lián)絡。周總理在國內視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
1.不準省、市領導人到車站、機場迎接。
2.不準宴請、不準陪餐。
3.兩菜一湯,不招待酒水,不吃高級菜(如魚翅、燕窩)。
4.房間內不準擺糖果、水果,茶葉自備。
5.去公共場所,不封園、不閉館、不戒嚴。
周總理公私分明、嚴于律己,絕不占公家一絲一毫的便宜。
“**”前的幾年,總理工作和生活比較有規(guī)律,晚飯后,有時可以抽出點時間,去劇院看看節(jié)目。但總理看戲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他自己還有警衛(wèi)局派去的人的票錢全部由他付,每次去公開演出的劇場看戲前,他都要再交代一遍我們要買票入場。
周總理有一塊上海牌手表,是1961年從上海手表廠買的。時間久了,手表逐年老化,原有的夜光不亮了,走時也不太準。張樹迎和我商量,有機會去上海再給總理買一塊,總理也同意了。1972年,周總理去上海,我們打聽到上海出了一種表,質量不錯,于是就請上海方面的同志幫忙選一塊,這事很快就辦好了。當時總理正在開會,我們準備會后向他報告。沒想到,還沒等我們報告,他就把張樹迎和我叫去,問手表的事。張樹迎向周總理說明了事情的經過,總理聽后沒動火,但還是批評我們說,為什么不先問他一下。他要我們馬上把表退了回去。
在外吃飯要付費,是周總理特別強調的一條規(guī)矩。
1966年7月的一天,周總理來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聽學生們開辯論會。辯論結束已到午飯時間,總理便與同學們一起到食堂吃飯。到了那,我?guī)涂偫磉x了肉片燒茄子外加一個饅頭??偫韺ξ艺f:“你付錢?!彼粗野磧r付了0.25元,這才一手端菜,一手拿著饅頭,走到餐桌坐下。此時,學生們都圍了上來,總理便與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天,氣氛很活躍。這時,熱情的廚師為總理送來了一碗湯,北京人稱之為“高湯”,做法比較簡單:蔥花、醬油、香油,用開水一沖,便是一碗湯。飯后,總理叫我補交這湯錢,廚師無論如何不肯收??偫碚f:“你不收,我就不走?!睆N師見狀,只好叫我補交了5分錢,把原來開好的0.25元錢飯菜的收據(jù)改為0.3元,總理這才滿意地離開。
1973年9月16日,周總理陪同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問杭州。在西湖旁的植物園參觀結束后,送別了客人,返回招待所途中,周總理決定請我們去“樓外樓”飯莊吃飯。吃完飯,我照例去結賬,總理問我付了多少錢,我拿著發(fā)票說:“10元1毛?!笨偫碚f:“太少了,這樣他們會賠的,再去加錢?!蹦俏伙埖曦撠熑送仆胁辉偈斟X。總理說:“你不收錢,我就不走了。”于是負責人只好又收下10元錢。總理看看我拿著的第二次付款的發(fā)票,才起身下樓。這時,我轉身小聲問一位服務員,如果是其他客人吃這一餐飯需要多少錢。那位服務員說:“要30元左右?!痹诨刈∷能嚿希芸偫磉€惦記著這件事,說:“他們這種做法不好,應當按實際價格收費。我看20元也不一定夠?!蔽野蚜私獾降膶嶋H價格向總理說了,總理很嚴肅地說:“你告訴他們,以后不準這樣做,你再補交他們錢?!庇谑?,我又把這10元錢給了省接待處的同志,請他們轉交給飯莊。
不貪分毫展現(xiàn)無私本色
周總理將“公”與“私”的界限看得很重也很清,公家的東西,他從不貪一分一厘,體現(xiàn)出共產黨人的高潔風范。
周恩來總理遵照國務院規(guī)定,凡是因私用車,都要按公里付錢。他的“私”,是指去看戲,到醫(yī)院看病人和去理發(fā)店理發(fā)、刮臉,去公園散步。這些規(guī)定當然由我們這些工作人員掌握執(zhí)行,由司機楊金明結算里程。具體執(zhí)行起來卻也遇到了一些麻煩,就是計算的方法與總理的想法不同。如去首都機場接客人,途經北京飯店理發(fā)或刮臉,總理要把由家到飯店這一段作為因私,我們認為只有專程去理發(fā)才算因私,這樣計算起來就不一致。當然總理不會親自過問每月的公里數(shù),更不會計較付錢多少,但是他總是要多付錢。我們對這種做法覺得并不合理,司機也覺得不好辦。最后經總理同意,采取每月固定交20元錢。當年警衛(wèi)局規(guī)定,內部用車每公里五分錢。這樣,總理每月交400公里的用車費,大大超過了他的所謂因私用車公里數(shù),因為他每月不過去飯店四五次或每月看一兩次戲,最后幾年他也很少看戲,但我們一直按這個制度堅持付錢,直到1976年周總理去世。
1962年,有一次在上海,總理約見了幾位黨外人士座談,談話結束后,總理留他們吃飯。飯后,總理交代,這次是他請老朋友,要自己付飯費,不能用公家的錢,并叫我們去付款。我們認為,他約見這幾位朋友開會談的是工作,吃飯中間談的還是工作,怎么能自己付錢呢?我們只是這樣想,誰也沒對總理說什么,只是答應得慢了一些。總理看我們遲疑不定,便叫當即付錢。我們只好解釋稍微慢了一點的原因是沒帶這么多錢,不好意思向總理說。因這次出差時間較短,只帶了伙食費,沒帶請客用的錢,我們打算讓他們記上賬,下次來了再補交??偫頉]有責備我們,只是當場作了一個規(guī)定,以后出差,時間再短,也要帶上300元。等我們再次來到上海時,周總理特意提醒我們別忘了補交飯錢。
周總理工資的使用,更反映了他和鄧大姐的清廉作風。他倆的全部收入只有工資和工資節(jié)余部分存入銀行所得的利息,周總理的月薪是404.8元,鄧大姐的月薪是342.7元,兩人合起來747.5元,在領導人的收入中,算是不少的,但總理家的支出很大,大體有:伙食費、黨費、房租費、訂閱報紙費、零用費(購買生活用品),特支:補助親屬和工作人員、捐贈費。從有記載的1958年算起,截止到1976年,兩人共收入161442元。其中用于補助親屬的有36645.51元,補助工作人員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合計46864.18元,占兩人總收入的四分之一還多,這說明兩位老人對有困難的同志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他倆除每月應繳納的黨費外再多余的錢,積蓄夠5000元就交黨費,在我到西花廳工作期間,他倆曾三次交黨費共計13000元??偫砣ナ篮螅瑑扇撕嫌嫹e蓄5709.8元。這以后,鄧大姐個人還交過3000元黨費。1992年,鄧大姐去世后,我們遵照她的遺囑,把她所有的積蓄,包括已購買的國庫券550元,共計11146.95元,全部交了黨費。
總理離開我們已經43年了,我深深地懷念他。我寫此文,就是為了把總理艱苦樸素、嚴于律己的精神傳承下去,希望這些關于周總理的點滴小事能夠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為今天的黨員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提供充足的精神養(yǎng)分。
【篇二】周恩來的故事短
雞叫三遍過后,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瑯瑯的讀書聲:“鋤禾、 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弊x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么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jié)补喑鰜淼摹!笔Y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
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篇三】周恩來的故事短
對待個人生活
在人們的印象中,周恩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后繼續(xù)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薄翱椦a的那塊有點痕跡也不要緊,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亞非歐14國,到了開羅,他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隨行工作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只好請我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并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動得邊洗邊流淚。至于他穿用了幾十年破舊的睡衣、皮涼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國產手表等,已作為珍貴文物,存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堅持底線:不搞特殊化
周總理夜間常在人民大會堂開會、接見、處理國際事務或國內大事。按當時制度規(guī)定,夜里11點以后,可以吃夜餐。夜餐兩菜一湯,有夜餐補助,每級干部補助多少錢有明確標準,按這個補助標準,夜餐實際上可以不交錢??墒?,總理因為白天休息夜里辦公,在人大會堂吃夜餐,堅持照白天的標準,交8角錢。
總理喜歡和群眾一道吃飯。在田間地頭,他與農民一道吃飯;在工廠礦山,他與工人一道吃飯;在招待所、飯店,他喜歡和服務員一道用飯……唯一的一次搞特殊化,還是因為牙齒松動,猶豫再三才說出的“特殊”要求:“把我碗里的米飯煮的軟一些吧。”
作風清廉:心中公私兩本賬
周總理吃飯自己付錢,這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是因為周總理隨時記著公私兩本賬。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公私要分明。所以每次付錢,又會有不同的小故事。
有一次,總理在北京飯店接見外賓。接見結束后,總理感到有些餓,就跟值班衛(wèi)士張永池說:"有點餓了,咱們吃點便飯吧。"那是一般客飯,很快就吃完了。張永池一算帳,吃了兩元八角??墒?,張永池這次糊涂了。心里算了帳,楞是忘了給錢,追在總理屁股后邊上了車。還沒坐穩(wěn),總理就問:"給了錢沒有?"在得知張永池忘記給之后,總理非常生氣,連忙讓他回去付錢,并大聲訓道:"要會算經濟帳,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堂堂正正,這就是周總理。所以曾經在周總理身邊工作過的人說起時,都說敢向全國人民保證:總理一生奉獻,即便日常生活也從沒占過公家一分便宜!
【篇四】周恩來的故事短
據(jù)周恩來總理秘書陳浩回憶,周總理對身邊的秘書特別注意從思想上培養(yǎng)教育,工作上嚴格要求,但對人總是平等相待,關心體貼,親如一家。陳浩說,周總理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春風化雨般影響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我們根據(jù)陳浩的回憶,整理出周總理對秘書言傳身教的小故事,供黨員干部思考、學習。
工作認真不草率
周總理做報告一般都是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草擬簡要的提綱。1954年第一屆人大會議前,他對別人起草的政府工作報告稿子不太滿意,就自己寫稿,連續(xù)兩天沒有休息。當發(fā)現(xiàn)下面的來文或我們起草的文稿中有差錯時,他當即批評,并指出:“發(fā)現(xiàn)做錯了事,應當先采取補救措施,減少可能的損失,然后總結經驗,經一事長一智嘛!”在文稿中有文字不通順或錯別字時,他總是認真地逐字逐句修改,邊改邊對我們說:“你們不能總讓我當你們的語文教員啊!”如果由于我們沒有認真加工就把文件送給他,一經他發(fā)現(xiàn),常常是把文件退回來重辦,有時甚至把主辦部門找來,當面告誡:“絕不能不負責任,草率從事”。
反映情況要準確不要估計
周總理常說,現(xiàn)在是搞現(xiàn)代化,我們要統(tǒng)計,不要估計。不許秘書們反映情況時說什么“我想大概是”,要說確切??偫韱柕绞裁辞闆r,如果我們答不上來,就要老老實實說不知道,并且馬上去查。這樣,總理雖不滿意,但不責備;如果回答“也許”“大概”之類模棱兩可的話,就要挨批評。有一次總理問:“澳門有多大?”負責這項工作的同志冒出一句:“大概十幾萬平方公里吧?!笨偫砩鷼獾貑枺骸罢憬卸啻?”這位同志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趕忙去查找。
辦事堅決不拖拉
周總理要求有緊急情況必須立即向他報告,不論他在做什么,即使他在睡覺或接見外賓,也可以寫條子給他,他總是馬上就看,必要時當場批示。每當發(fā)生延誤情況時,總理還要查看收電報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看延誤在哪里,如電報特別緊急,而在接收和抄報之間時間太長,就要批評機要部門;如秘書收到未馬上送給他,就要批評秘書。他不能容許他的辦公室有絲毫的拖拉和官僚主義作風。
匯報事情簡明有重點
周總理要求秘書人員匯報情況,要先下功夫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掌握主要情節(jié),盡可能找出問題的實質和解決問題的關鍵。還要分清哪些該讓他知道,哪些屬于枝蔓不必知道。匯報要有事實,有看法,有骨有肉,突出重點,簡明扼要。
勤思考多提建議
周總理在審批文件時,遇到什么問題,有時就和秘書們討論起來。他常說:“你們可以大膽提政策性、原則性的意見,努力幫我出主意。”他甚至說:“你們應努力多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幫我把關?!蔽覀兲岬慕ㄗh,只要有一點點可取,他就采納,事后他還有意提起這是某某提的建議,以示表揚,并說:“不能掠人之美嘛!”
不該說的絕口不提
周總理要求我們每個在總理辦公室工作的同志,都要養(yǎng)成守口如瓶的保密習慣,不能對外說的,絕對不能說,包括對自己的愛人。秘書外出開會時,總理交代:“不能隨便講話,去參加會議只能帶耳朵、眼睛,不能帶嘴巴,因為你是總理辦公室的人。”有一次總理看到一位剛調來的秘書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文章,他交代說:“以后在這里(即總理辦公室工作),就不能用這里的材料來寫文章?!?/p>
為他人著想
一位秘書回憶總理兩次等他吃飯的事,使他終生難忘。一次他隨總理去人民大會堂開會,已經下午六點多鐘了,他以為那里會給總理安排飯,便到食堂去吃飯了。沒想到他走后一會兒,會就散了??偫碇浪コ燥埩耍f:“不要叫他,我們等一會兒,叫他把飯吃好,我們一同坐車回去?!币淮瓮獬觯涂偫硪黄鹩蔑?,總理快吃完了,怕他著急,便說:“你慢慢吃,我在這里坐一下?!?/p>
有一次,一份文件中有些字跡潦草,不易辨認,周總理閱批時不厭其煩地把那些難認的字一筆一畫地用毛筆描清楚,怕打字員認不出來,打錯了字。1976年總理逝世后,那位起草文件的同志回憶起此事,泣不成聲。他說自己圖省事,沒想到給總理添了麻煩,感到萬分歉疚。
【篇五】周恩來的故事短
周恩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許多場合講話都強調“談點個人意見”,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動交流。他的這種商量征詢的說話方式,既彰顯了其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寶的效果。
周恩來是我們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他不僅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超凡的領導智慧,還具有出色的語言表達才能。我們從他留存的著作、記錄他的影像和懷念他的文章中,至今仍能夠領略到他講話時的風采,感受到他語言表達的魅力。本文擷取了周恩來語言表達的幾個故事,相信會對領導者提高講話能力和水平大有幫助。
“不能叫指示,這是跟大家商量嘛”
周恩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許多場合講話都強調“談點個人意見”,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動交流。他的這種商量征詢的說話方式,既彰顯了其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的高尚品質,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寶的效果。
1958年,我國掀起了興修水利的高潮。9月開工的北京密云水庫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水庫,周恩來非常關注它的建設,在百忙中多次親臨工地視察。
密云水庫工程任務艱巨,僅建筑攔洪壩就調動了河北、北京兩地的20多萬名民工,奮戰(zhàn)了10個月,挖、運、填土石方和混凝土達2000多萬立方米。
1959年9月,攔洪壩修筑成功之后,日理萬機的周恩來再次來到密云水庫工地。他首先視察了工地現(xiàn)場,然后把各民工支隊負責人召集到一起,開門見山地說:“我這次來,是和大家商量事情的。現(xiàn)在水庫能攔洪了,我們還要把農業(yè)搞上去,因此要撤一部分人回去。大家發(fā)表意見吧?!敝芏鱽硗蠹?,見沒有人開口,就說:“既然你們不發(fā)言,我就先說說我的想法?!彼麖膶嶋H情況出發(fā),提出了一個有序減少民工的主張:讓不受益縣的民工先回去,受益縣的民工后回去;河北的先回去,北京的后回去,密云縣的民工最后回去。周恩來說完,就詢問大家:“這么做是否合理?”總理的話說到了大家的心里,眾人齊聲回答:“合理!”周恩來隨即又問:“大家是不是要跟縣委商量一下,和家里打個招呼?”眾人紛紛說:“不用了,照總理的指示辦就是了。”周恩來聽了這話連忙說:“不能叫指示,這是跟大家商量嘛?!弊詈螅€提出了一個溫暖人心的建議:民工已經來了一年,讓準備留下的民工先回去休息10天,要撤走的民工再堅持一下,等休假的人回來再走。眾人見總理考慮得這樣細致周到,異口同聲地說“好”。
古人云:“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贝恕吧唷保粦皇悄苎陨妻q,還應當會言善說,即以尊重對方的態(tài)度、商量征詢的口吻,耐心平和地說出自己周密成熟的意見和建議,以達到讓人們充分理解和由衷接受的目的。這種語言表達,雖然不強勢,但是卻有無形的力量,能夠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我個人的意見,只提供你們作參考”
周恩來是講政治、講紀律的典范,時時處處都為全黨同志作出了表率。在長期領導革命和建設的歲月里,他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發(fā)表過許許多多的講話,并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決不以集體討論和中央決議代替?zhèn)€人意見。所以,周恩來無論在什么場合講話都定位準確,恰如其分。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chuàng)建于1952年6月。周恩來非常關心北京人藝的成長,經常忙中偷閑,前往劇院觀看演出,開誠布公地發(fā)表自己的觀感。
1963年10月15日,周恩來觀看了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年青的一代》。這是一部表現(xiàn)當代青年愛情、友誼和走什么樣人生道路的作品。演出結束后,周恩來走上舞臺,向全體演職員暢談自己的觀后感。他肯定了演出很精彩,同時也提出了批評意見。例如,某個女演員的褲子過于短了,不大好看,等等。周恩來早年曾出演過話劇,后來仍一直喜愛文藝,對藝術很精通。
聽了周恩來的意見,該劇導演立刻表示:“我們一定按照總理的指示,從明天演出起就進行修改。請總理放心!”大家熱烈鼓掌,十分贊成導演的表態(tài)。誰知周恩來擺擺手,制止了大家的鼓掌。他鄭重地說:“今天我談的并不一定對。我看,藝術作品的好壞要由群眾來回答,而不是由一兩個領導回答。今天談的話如果是經過集體討論的中央決定,我會告訴你們,那是一定要執(zhí)行的。至于我個人的意見,只能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觀后感提供你們作參考?!彼f到這里,又笑著強調了一句,“盡管我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觀眾,但畢竟也是個個人嘛?!贝蠹衣犃丝偫淼脑?,敬佩極了。
領導者講話,有時在正式場合,事先經過了集體討論,代表一級組織;有時在非正式場合,屬于臨場發(fā)揮,只是個人看法。場合不同,角色就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應當不同。因此,領導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什么場合講什么身份的話,切不可處處把自己當“領導”,因有感而發(fā)作“指示”。
“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
周恩來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一個特點,善于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稱呼。如,他稱黃炎培為“黃任公”、稱齊白石為“齊老先生”、稱炊事員為“某師傅”,等等。對同一對象,有時候也采用不同的稱呼。如,新中國成立前,周恩來尊稱宋慶齡為“孫夫人”;她成為國家領導人后,稱其為“宋副**”;向她通報黨內重要情況時,則稱其為“慶齡同志”。周恩來以此來表達自己親切、熱情或者嚴肅的情感。
周恩來與郭沫若相識在1926年3月。兩個人從此結成了深厚的情誼——既是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又是親密無間的朋友。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政治部第三廳負責宣傳工作,周恩來推選善于鼓動宣傳的郭沫若擔任廳長。郭沫若雖然敬重周恩來,但是卻不愿擔任這一職務,認為在國民黨領導下工作是恥辱之事。周恩來耐心地說服郭沫若:“我們拿著第三廳這個招牌,就可以用政府的名義組織團體到前線去,也可以到后方的城市、鄉(xiāng)村去,公開地、合法地、名正言順地進行宣傳。”郭沫若答應“考慮考慮”。但是在老朋友的宴席上,郭沫若喝醉了,大罵了一通“政客”,包括他自己。為此,周恩來給郭沫若寫了一封不尋常的信:“沫若同志: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廿七·一·卅一 周恩來”。
之前,周恩來給郭沫若寫信,都是親切地稱“沫若”、“沫若兄”,落款自稱“弟豪”(注:周恩來,曾用名伍豪)、“弟恩來”。這封信只有一句話,開頭則稱“同志”,落款寫全名,表明了周恩來嚴肅的態(tài)度,并溫和地批評他不要任性,要用革命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郭沫若閱信深思后,決定接受周恩來的建議,就任第三廳廳長。
稱呼是人際關系中傳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領導者對不同的對象講話時,要注意其身份、職業(yè)、年齡以及場合等差異,恰當?shù)厥褂梅Q呼,該親切的時候就親切,該嚴肅的時候就嚴肅。這樣,可以有效地拉近與對方的距離,還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周恩來思想深邃、視野開闊、知識淵博,又有極高的語言天賦,這使他在語言表達上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一句原本很平淡的話,經過周恩來睿智的再造,就如同畫龍點睛一般,立時會產生與眾不同的神奇效果。
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在重大國際舞臺上亮相,受到各國關注。
會議期間,周恩來要工作人員舉行電影招待會,放映國慶紀錄片,讓外國記者了解新中國的變化。紀錄片放映后,周恩來聽取匯報:外國記者普遍反應熱烈,但是有一個美國記者說,中國閱兵在搞軍國主義。周恩來對工作人員說,再給他們放映一部《梁祝哀史》。
《梁祝哀史》是根據(jù)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拍攝的彩色戲曲片。為了讓外國記者看懂,工作人員準備將劇情介紹和主要唱段譯成十五六頁的外文說明書,劇名譯成《梁與祝的悲劇》。
周恩來聽取了工作人員放映新片的匯報后說,十幾頁的說明書,是不會有人看的。他當即出了一個主意,只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放映前用英語作3分鐘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眾的思路引入電影。這樣試試,我保證不會失敗。
影片放映那天,大廳內座無虛席。感人的故事、優(yōu)美的唱腔,250多名外國記者看得如醉如癡。影片結束后,放映廳里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外國記者紛紛贊嘆,這部影片太美了,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更感人。
語言表達是一門基本功。領導者若想講話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就要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勤學習,常讀書,多補充和儲備各種知識。同時,要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注重語言的創(chuàng)新,力求用簡潔、鮮活、新穎的詞語,撥動人們的心弦。
【篇六】周恩來的故事短
1898年,周恩來出生于江蘇淮安一個書香門第。據(jù)《周氏家訓》記載,周家規(guī)定男孩“五歲入家塾,習顏體”,即周家5歲男童要被送進家塾館讀書,并學習寫顏體。周恩來12歲離家前,曾先后在淮安駙馬巷周家塾館、清河十里長街以北的萬家塾館、十里長街南側陳家花園塾館以及寶應水巷口陳家、淮安東岳廟龔家五個地方讀書。
教學有方的周家塾館
周家世居浙江紹興,直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周恩來的曾祖父周光勳、叔曾祖父周光燾以260兩白銀在淮安府山陽縣駙馬巷購得一套老宅后,周家便在淮安定居下來。
周家買下駙馬巷房子后,很快又在淮安城東門外的夏莊買下墓地,同時在新居內沿東邊駙馬巷一側辟出三間房子作為家塾館。
按《周氏家訓》男童5歲入家塾的規(guī)定,周恩來應在1903年春節(jié)后到家塾館就讀。周恩來在周家塾館主要學習“三、百、千、千”等啟蒙書籍,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當時無論年齡大小,學生都在一個教室念書,周恩來也聽了那些年長學生學習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從而拓寬了知識面。
周家塾館教學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即把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作為蒙童的教學內容之一,文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句是學生必學的內容。
周恩來在周家塾館讀了一年后,就隨父母去了清河縣,到外祖父家萬家塾館寄讀。
遷居入讀萬家塾館
周恩來為何要到離家30余華里外的清河縣清江浦外祖父家讀書呢?實際上,早在周恩來出生時,周家就已敗落,平日靠在外做事的叔伯們資助維持生活。如果沒能及時得到資助,他們便典當衣物糊口。
1904年春節(jié),周恩來生母萬氏(萬冬兒)偕同丈夫周貽能和周恩來、周恩溥兩兄弟回娘家拜年。他們在清江浦十里長街逛街時,經不住賣彩票的人搖唇鼓舌,周恩來的父親和十八舅萬立合伙花一塊大洋買了一張彩票。沒想到的是,秋后公布中彩號碼時,這張彩票竟中得頭獎,獎金是一萬塊大洋。這是筆不小的數(shù)目,當時足以養(yǎng)活一兩代人。
因為彩票是兩人合買,獎金由兩家平分,各得五千塊。萬氏和丈夫一道乘輪船去漢口領取獎金后,就給自己買了件豹皮大衣,還買了一臺當時很時髦的留音機器(留聲機)。回到淮安后,她又將周家朝東的大門外往南至響鋪街(今鎮(zhèn)淮樓西路)的一段街道鋪上磚頭,以便人們出行。
周家中獎的消息一傳出,便有債主上門討債,熱心公益的人前來討要贊助,連原來的丫環(huán)、乳母、轎夫等也上門討喜錢。可以說,彩票中獎使周家成了花錢的“無底洞”。萬氏與丈夫商量后決定,回清江浦娘家生活,以避是非。
就這樣,周恩來和兩個弟弟隨父母(包括嗣母陳氏、乳母江氏)一起來到清江浦萬公館。據(jù)淮安周恩來故居收藏,由周恩來外祖父萬青選的嫡曾孫萬壽徵于1982年6月14日簽字負責的一份筆錄記載:“周總理全家遷居淮陰是1904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當時我祖父萬立鐘(周恩來六舅)因到板浦鹽場做事,我們六房頭的一部分人要從淮陰搬去板浦。因為總理全家遷淮陰準備房子,我們搬家到板浦推遲了幾天?!?/p>
周恩來一家遷居清江浦后,周恩來、周恩溥就進了萬公館的家塾館讀書。
自家開辦的陳家花園塾館
周恩來在萬家塾館讀書時,由于教書先生是位落第秀才,夢想著通過考試出人頭地,因此一門心思忙自己的學業(yè),教書不過是獲酬應付之舉。他在課堂上仍教授“三、百、千、千”這些孩童啟蒙書籍,而周恩來對這些早能倒背如流,每天在教室里無法安坐。
萬般無奈的周恩來最后同教書先生作了“君子協(xié)定”:他每天準時到校,然后到外祖父書房看書,放學時和其他同學一道回家。不過,此事還是被嗣母陳氏發(fā)覺,陳氏認為這樣的先生豈不是誤人子弟。
萬家是名門望族,萬府大院人多嘴雜,萬氏回娘家久住后,難免和家人發(fā)生矛盾,連幼小的周恩來也曾無端地受到委屈?;谙壬臒o心教書和在萬府生活的不愉快,萬氏和陳氏一同商量,決定買下坐落在十里長街之南陳家花園的14間房子,作為周家在清江浦的臨時寓所,并親自請教書先生開辦了自家的家塾館。
兩位母親雇請的先生不僅學問好,而且能因材施教。在陳家花園塾館,周恩來不僅文化知識大有長進,還苦練書法。據(jù)周恩來在陳家花園塾館的同學、表妹萬懷芝回憶:“我當時還在寫描紅大字時,七哥(周恩來)就能懸肘寫字了?!?/p>
不料,周恩來一家在陳家花園生活不久,萬氏因操勞過度,憂勞成疾,一病不起。萬氏得的是肺結核,因當時無法治好此病,又延宕醫(yī)治,不幸在1908年夏天去世。周貽能在外謀生,未能及時趕回見最后一面,加之周恩來的外祖母萬張氏對喪葬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導致周貽能根本無法安葬其妻,只好將萬氏靈柩暫厝在尼姑庵。直到1935年,周貽能才將妻子的靈柩從清江浦水運至淮安,歸葬于淮安東門外的夏莊周家塋地。
周恩來對這件事刻骨銘心,這在他的留日日記中有明確記述。
陳家書房使他眼界大開
萬氏的辭世對周貽能打擊很大。周貽能生性忠誠厚道,只能做政府機關里抄寫收發(fā)之類的小職員,或者當家塾館老師,收入微薄到無法養(yǎng)家糊口。周恩來出嗣過繼給小叔父周貽淦不久,周貽淦就去世了。由于周貽淦和萬氏均患肺結核去世,與其朝夕相處的陳氏也染上了這一絕癥。不得已,陳氏提出回寶應娘家,一是讓懂醫(yī)術的侄兒陳式周看病,二是散心并安排后事。隨后,陳氏和周恩來登上木帆船來到了寶應水巷口3號陳家。
陳式周,號逸石,畢業(yè)于通州(今南通)師范,做過李鴻章的家庭教師,曾任上?!渡陥蟆肪庉?。他小時候曾在淮安周家塾館寄讀,所以對周恩來的到來表示歡迎。
陳氏十分關心周恩來的學業(yè),一到娘家就向侄兒提出,讓周恩來到陳家家塾館讀書學習。陳式周與周恩來交談后,發(fā)覺周恩來雖然只有10歲,但能評述古代諸子百家,乃至清朝的“洪楊之亂”,且有獨到見解。于是,陳式周對陳氏說:“我們家的塾館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鸞(周恩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就不要再上蒙館了,讓他到我家書房讀我的藏書吧?!币虼?,周恩來在寶應不是上學讀書,而是到陳式周的書房看書學習,陳式周適當做些輔導和指點。
陳氏在寶應娘家一共呆了三個多月,這段時間里,周恩來在陳家書房讀過《西廂記》《醒世恒言》《施公案》等,使他眼界大開??上ш愂喜◇w日漸沉重,母子倆只好登舟北返,重回清江浦陳家花園。
龔家塾館成為最后的記憶
陳氏回清江浦不久便告別了人世。周恩來處理完喪事后,帶著兩個弟弟返回了淮安駙馬巷。
這時駙馬巷的周家更加衰敗,稍微靈活的男丁均已外出謀差做事。周家院內住著孤苦伶仃的老人:周恩來二祖父周昂駿的遺妾亞老太、周恩來二伯父周龢鼐的元配癡二奶奶等,由近乎癱瘓的八叔周貽奎和八嬸苦苦支撐著這個家。周家塾館還在,但已付不出學關錢(學費)。
從清江浦返回淮安的那段時間,周恩來除了按舊俗在母親靈前守孝外,還曾到已裁撤的漕運總督大門外石獅子處學下象棋。在淮安周恩來故居收藏的一份周恩來堂弟周恩燦的筆錄上說:“七哥在為他母親守孝時,還在油燈下看書?!?/p>
酷愛讀書的周恩來不愿就此荒廢學業(yè),請求八嬸楊氏去淮安城東岳廟龔家說情,希望能讓他到龔家塾館寄讀。
楊氏邁著小腳,帶著周恩來、周恩溥、周恩碩和周恩壽四兄弟來到龔家。經周恩來的姨表舅龔蔭蓀親自考核,最終只留下周恩來一人在龔家塾館寄讀。龔家塾館也成了周恩來在老家讀書的最后一個地方。
龔蔭蓀,字天樞,其母是周恩來嗣母陳氏的親姨母。龔蔭蓀是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人,因此,周恩來在龔家書房讀了嚴復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及《中華時報》等進步書報。龔家塾館的周先生因材施教,他要求周恩來在顏體的基礎上加練魏碑,以增加筆鋒上的剛陽之氣,最終形成了周恩來顏體加魏碑的書法風格。
周恩來在龔家只寄讀了一年。由于龔蔭蓀是革命黨人,他的行蹤早已被清廷盯上。1909年春節(jié),清政府對龔府實施抄家,周恩來失去了他在老家讀書的最后一處“天堂”。
1952年秋,周恩來視察上海期間,在霞飛路臨時寓所會見姨表姐龔志如時說:“表舅(龔蔭蓀)是我政治上的啟蒙教師,你們龔家塾館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啟蒙教師?!笨梢?,周恩來對在龔家寄讀的那段時間記憶深刻。
【篇七】周恩來的故事短
周恩來廉潔奉公,嚴以律己,新中國成立后始終保持戰(zhàn)爭年代那種艱苦樸素躬行節(jié)儉的作風,相關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令人難忘。
??
我要中國料子?
進北京后,為了接見外賓和出席會議需要,周恩來第一次做衣服,選中了北京“紅都”服裝店。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聞名全國的服裝店。”
周恩來笑著說:“我就是慕名而來的?!?/p>
面對工作人員介紹的英國呢料、澳大利亞毛料等各色的外國布料,周恩來搖搖頭,說:“我要中國料子,無論毛料布料都要國產的。”這次他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藍卡其布夾衣和一套灰色平紋布中山裝。這幾件衣服一直穿到1963年,始終整潔、挺括。衣服穿了10年仍然整潔、挺括,其中當然有奧妙。周恩來有兩只袖套,辦公時必定套在胳膊上,這樣就保護臂肘不會磨損得太快。然而,他一天工作長達十七八個小時,天長日久仍不免磨損磨破,于是,便送去“紅都”請裁縫織補。衣服雖然舊了,會客時將衣服熨燙一遍,穿出來仍然整潔、挺括,再加上他瀟灑大度的儀容舉止,絲毫無損大國總理的風度。
??
【篇八】周恩來的故事短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地方和部門想興建大的樓堂館所,對此周恩來總是遲遲不批。他常對秘書們說:“要我批準,簽個字很容易。可這是國家的資金,人民的血汗,我是提筆千斤重?。 ?/p>
1962年6月,周恩來順道去鞍山市視察,當時鞍山市剛建好一座新賓館,當?shù)刎撠熑藴蕚渥屩芏鱽碜〉侥抢锶?,可周恩來到賓館一看堅決不住。周恩來說:“賓館為何要蓋得這樣好?要知道現(xiàn)在全國有很多地方還比較困難哩,我不能住在這里!”
在視察中,周恩來又發(fā)現(xiàn)鞍山市還在新建的一個大禮堂,其中有不少地方仿造了人民大會堂廊柱式建筑的樣子,于是周恩來當即說:“什么?你們把人民大會堂搬到這里來啦!”然后馬上指示:“這個禮堂不能用!”
“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
新中國成立以后,周恩來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廳內工作和生活。這是一間老屋,陳舊、陰暗、潮濕,到夏季時青磚地上常泛出一層白色的堿花,這無疑會損害周恩來的健康,為此有關部門多次提出維修,但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秘書又以維修保護文物為名向周恩來建議維修西花廳,這次周恩來終于松了口,但明確表示“哪里壞了修哪里,絕不能鋪張浪費”。不久,周恩來外出視察,秘書趁這個機會指揮維修工在潮濕的青磚上鋪上了地板,并撤走了發(fā)霉的舊地毯換上新的,封嚴漏風的窗戶,掛上了比較厚的呢窗簾,此外還搬來兩把沙發(fā),同時把房梁重新油漆了一遍。之后秘書一算賬,覺得應該符合周恩來“盡量節(jié)約”的要求。
不料,周恩來一回來就發(fā)現(xiàn)了這些變化,他站在門口生氣地責問:“為什么這樣鋪張!誰叫你添置這些東西?”
秘書連忙檢討:“總理,是我錯了……您先進屋休息吧……”
周恩來氣憤地反問:“我回屋,接受你的既成事實?”之后他又伸手指向屋里道:“把那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搬走,否則我不進!”說完扭頭就走。見此狀,其他人忙追上去勸他,只聽他大聲說:“我不進,那不是我的家!”后來,在周恩來的堅持下,工作人員把西花廳的地毯、沙發(fā)、窗簾等能夠搬走的東西全部搬走,恢復原來的舊貌,周恩來這才回到了西花廳。為了此事他還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多次檢討自己,并教導秘書說:“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要影響一大片。你們花那么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這樣一級學一級發(fā)展下去怎么得了?”
多付錢使下級不再送禮?
一次,福州軍區(qū)副司令員龍飛虎因為思念老領導周恩來,就托人從福建送來了一筐桔子,并讓人捎話說請總理嘗個鮮。知道此事后,周恩來當即說:“我不要!”大家覺得這樣做有點不通人情,就勸他道:“既然已經送來了,不能再送回去?!敝芏鱽硐肓讼氡銌柦圩佣嗌馘X一筐,在得知是25元一筐后,他馬上吩咐秘書給龍飛虎寄去50元。
據(jù)了解,周恩來經常會收到一些老部下饋贈的土特產,對此他一概推辭,實在推不掉的總是按市價付錢,這次卻超出一倍,對此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感到不解,于是周恩來解釋說:“我多付錢,他以后就不會再送了?!惫?,自此以后龍飛虎再也不送東西給周恩來了。
周恩來的故事短相關文章:
★ 貝的故事課文原文
★ 誠信故事300字
★ 紅色小故事情景劇
★ 體育教育敘事故事
★ 黃繼光的故事
本文來源:http://63xf.com/meiwen/184975.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