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優(yōu)美句子】
丘吉爾一生發(fā)表了許多富于技巧、打動人心的演說,《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是其演說辭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篇。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的《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的句法特征淺析,供大家參考選擇。《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的句法特征淺析

摘 要: 丘吉爾一生發(fā)表了許多富于技巧、打動人心的演說,《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是其演說辭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篇。本文以文體學知識為基礎,從語句的目的、用途、結構和修辭方面,對《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的句法特征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演說辭中,演說者大量運用陳述句、復合句和復雜句來描述事件,以達到傳達演說目的、喚起聽者共鳴的目的。
關鍵詞: 《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 句法特征 文體字
一、演講的歷史背景
在波蘭落入德國人手中之前,英國情報機關設法獲得了一臺德國密碼發(fā)報機,并俘獲了幾位解碼專家。在其幫助下,他們可以破譯德國所有的密碼信息。1940年6月6日,得知希特勒即將襲擊蘇聯(lián),英國便警告了蘇聯(lián),但未獲重視。同年6月20日,英國首相丘吉爾擬出一篇演說辭,并于6月22日在切克爾斯官邸對其進行了一番精心的潤色,以備在德軍入侵蘇聯(lián)時向世界廣播。[4]
二、演講者風格簡介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一生發(fā)表了許多富于技巧且打動人心的演說。其演說觀點鮮明、語言犀利,并以嚴謹執(zhí)著的質樸型風格著稱。
1953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該獎時曾這樣評價他:“丘吉爾成熟的演說,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huán)節(jié)的力。……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
三、演說辭的句法特征
根據(jù)句子的用途,句子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及感嘆句;根據(jù)句子的結構,句子可分為:簡單句、并列句及復合句。
1.句子用途層面――陳述句的使用
此演說辭中的陳述句敘事方法多樣,且其數(shù)量較大。此演說辭共約36句話,其中,陳述句共約30句,占句子總數(shù)的約83%。
以第一部分(演講詞第一至二段)為例:
?、買 see the Russian soldiers standing on the threshold of their native land,guarding the fields which their fathers have tilled from time immemorial.②I see them guarding their homes where mothers and wives pray――ah,yes,for there are times when all pray――for the safety of their loved ones,the return of the bread-winner,of their champion,of their protector.③I see the ten thousand villages of Russia where the means of existence is wrung so hardly from the soil,but where are still primordial human joys,where maidens laugh and children play.④I see advancing upon all this in hideous onslaught the Nazi war machine,with its clanking,hell-clicking,dandified Prussian officers,its crafty expert agents fresh from the cowing and tying down of a dozen countries.⑤I see also the dull,drilled,docile,brutish masses of the Hun soldiery p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⑥I see the German bombers and fighters in the sky,still smarting from many a British whipping,delighted to find what they believe is an easier and a safer prey.
?、連ehind all this glare,behind all this storm,I see that small group of villainous men who plan,organize,and launch this cataract of horrors upon humankind...
從句子的用途來看,以上段的所有句子均為陳述句,敘事方式既有從全知的角度,也有從丘吉爾的視角的敘述。從全知的角度,是在文稿的開篇之處,即對納粹軍團性質的綜述,這種敘述有助于將聽者引入話題。剩余部分則是從丘吉爾的視角來向聽者詳盡敘述納粹軍團的侵略攻勢。同樣都是陳述,若只是單一角度的長篇大段的敘述,容易使聽者產(chǎn)生疲勞感,且難實現(xiàn)勸諫的效果。
從句子的含詞量來看,以上7個句子平均含詞量為30個,均為長句。一般情況下,演說辭采用長短句交替來展開敘述。但此處,演講者密集地堆積7個長句,旨在表達自身情感的同時,給聽者施加一種壓抑感,從而增加了聽者對納粹軍團惡行的憎惡之情。
從句子的語義傳遞來看,以上7個句子的語義排列絕非偶然。先描述蘇聯(lián)軍民遭受的劫難,再細致刻畫納粹軍團的惡行。當聽者已為這兩種強烈對比感到憤恨時,演說者再將戰(zhàn)火硝煙的場面帶到聽者眼前,極易煽動聽者的情緒。
從句子的修辭來看,以上7個句子是以“I see”開頭的平行結構。在描述蘇聯(lián)士兵捍衛(wèi)家園和納粹軍團入侵蘇聯(lián)時(句子①②⑤),其句子的結構均為“I see somebody doing something”。第一人稱“I”使演講者成為形象畫面的描述者,他從自己角度,激情慷慨地講述著發(fā)生在蘇聯(lián)的正義與邪惡之戰(zhàn)。動詞“see”的選用,使聽者不自覺地進入聯(lián)想狀態(tài),仿佛自身其中。 “doing”結構的使用,使演講者口中的畫面更加鮮活,倍增了聽者的身臨其境之感。這種平行結構的使用,增加了演講者欲傳達內容的明晰度和緊湊感。同時,帶給聽眾押韻感,迎合了其僅靠聽力來接受大量信息的特點。
從句子用途來講,該演說辭較多采用陳述句。語義上的氣勢通過陳述的精心安排得到加深,句式上的氣勢通過排比得到加強。兩者的完美結合,為演說辭的勸諫和號召目的的實現(xiàn)作了完美鋪墊。
2.句子結構層面――復合句和復雜句的使用
此演說辭中,復合句和復雜句數(shù)量較大。該演說辭共約36句話,其中,復合句和復雜句共約22句,占句子總數(shù)的約61%。
復合句和復雜句均可由簡單句合成而來。利奇等人認為,從一個簡單句擴展到有更多成分的句子,主要方式有三:連接、列舉和嵌入(linking,listing and nesting)。句子可通過這三種形式來增加詞、短語、小句等,從而擴展成意義更豐富、結構更復雜的句型[3]。該演說辭的復合句及復雜句的主要的構成方式為連接和嵌入。
(1)復合句的構成:連接。如:
I have to make the declaration,but can you doubt what our policy will be?
此句用“but”一詞將兩個語義連接起來,給聽者傳達了更多信息。前半句是演講者單方面的宣講,后半句用反問句喚起了聽者的好奇心,從而實現(xiàn)了演講的煽動效果,語義也很自然地過渡到聽眾一方。
(2)復雜句的構成:嵌入。若從屬句在句中充當主、賓、補或狀語等成分,為直接嵌入;若其在句中充當主、賓、補或狀語等成分的一部分,則為間接嵌入。如:
He wishes to destroy the Russian power because he hopes that if he succeeds in this he will be able to bring back the main strength of his Island,which he knows he must conquer or suffer the penalty of his crimes.
此句包含了直接和間接嵌入兩種形式。直接嵌入為粗體部分,間接嵌入是畫線部分。較之單用幾個單詞,用句子來充當賓語和對賓語進行修飾使語句邏輯更清楚、信息傳達更全面、描述也更具體。
從句子結層面來講,該演說辭的句子采用最多的構成法為嵌入式,這跟演說辭的信息內容有關。此演說辭并非直接大篇幅地號召勸諫,而是通過大手筆、多角度地對納粹軍團惡行的敘述來激起聽者對法西斯的強烈不滿,引起聽者的共鳴,從而實現(xiàn)演講的號召和勸諫目的,這樣比直接勸諫更具有號召力。
四、結語
《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的句型以陳述句、復合句和復雜句為主,演說者通過大量運用陳述句敘述事件,而非直接大篇幅地進行號召。另外,對于事件的細節(jié),演說者則是通過大量運用復合句和復雜句,進行淋漓盡致的描述,其文體效果是更能吸引聽者的注意,喚起聽者的共鳴,讓聽者感受到:不用直接號召語言的演說也能如此精彩與富有號召力,從而真正達到其演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黃任.英語修辭與寫作[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劉世生,朱瑞青.文體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馬仁良.丘吉爾《論希特勒入侵蘇聯(lián)演講稿》的語言特征[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6):33-38.
[5]張漢熙.高級英語(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的句法特征淺析
在危難之際出任英國戰(zhàn)時首相的溫斯頓·丘吉爾有很高的文學造詣,這使他一生中的數(shù)百篇演說無一不具文采。為此,他曾被美國《展示》雜志列為近百年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就在德軍于1941年6月22日大舉入侵蘇聯(lián)的當晚,丘吉爾即發(fā)生了援助蘇聯(lián)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演說。
“今晚,我要借此機會向大家發(fā)表演說,因為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
今天凌晨4時,希特勒已進攻并入侵俄國。既沒有宣戰(zhàn),也沒有最后通牒;但德國炸彈突然在俄國城市上空像雨點般地落下,德國軍隊大侵犯俄國邊界。一小時后,德國大使拜見俄國外交部長,稱兩國已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但正是這位大使,還卻喋喋不休地向俄國人保證,德國是朋友,而且?guī)缀跏敲擞选?/p>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殺人如麻、欲壑難填的魔鬼;而納粹制度除了貪得無厭和種族統(tǒng)治上,另無主旨和原則。它橫暴兇悍,野蠻侵略,為人類一切形式的插劣行徑所不及。
過去的一切,連同它的罪惡,它的愚蠢和悲劇,都一閃而逝了。我看見俄國士兵站在祖國的大門口,守衛(wèi)著他們的祖先自遠古以來勞作的土地。我看見他們守衛(wèi)著自己的家園,他們的母親和妻子在祈禱——呵,是的,有時人人都要祈禱,祝愿親人平安,祝愿他們的贍養(yǎng)、戰(zhàn)斗者和保護者回歸。
我看見俄國數(shù)以萬計的村莊正在耕種土地,正在艱難地獲取生活資料,那兒依然有著人類的基本樂趣,少女在歡笑,兒童在玩耍。我看見納粹的戰(zhàn)爭機器向他們碾壓過來,窮兇極惡地展開了屠殺。我看見全副戎裝,配劍馬刀和鞋釘,叮響的普魯士軍官,以及剛剛威嚇,壓制過十多個國家的、奸詐無比的特工高手。我還看見大批愚笨這鈍,受過訓練,唯命是從,兇殘暴戾的德國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蟲正在蹣跚行進。我看見德國轟炸機和戰(zhàn)斗機在天空盤旋,它們依然因英國人的多次鞭撻而心有余悸,卻在為找到一個自以為唾手可行的獵物而得意忘形。在這番囂張氣焰的背后,在這場突然襲擊的背后,我看到那一小撮策劃、組織交向人類發(fā)動這場恐怖戰(zhàn)爭的惡棍。
于是,我的思緒回到若干年前,他們堅韌不拔,英勇善戰(zhàn),幫助我們贏得了勝利,但后來,他們卻完全同這一切隔絕開了——雖然這并非我們的過錯。
我親身經(jīng)歷了所有這一切。如果我直抒胸臆,感懷舊事,你們是會原諒我的。但現(xiàn)在我必須宣布國王陛下政府的決定,我確信偉大的自治領地在適當時候會一致同意這項決定。然而我們必須現(xiàn)在,必須立即宣布這項決定,一天也不能耽擱。我必須發(fā)表這項聲明,我相信,你們絕不會懷疑我們將要采取的政策。
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唯一的、不可變更的目標。我們決心要消滅希特勒,肅清納粹制度的一切痕跡。什么也不能使我們改變這個決心。什么也不能!我們決不能談判;我們決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黨羽進行談判。我們將在陸地同他作戰(zhàn);我們將在海洋同他作戰(zhàn);我們將在天空同他作戰(zhàn),直至邀天之助,在地球上肅清他的陰影,并把地球上的人民從他的枷鎖下解放出來。
任何一個同納粹主義作斗爭的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一個與希特勒同流合污的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這一點不僅適用于國家,而且適用于所有那些卑劣的、吉斯林之流的代表人物,他們充當了納粹制度的工具和代理人,反對自己的同胞,反對自己的故土。這些吉斯林們,就像納粹頭目自身一樣,如果沒有被自己的同胞干掉(干掉就會省下很多麻煩),就將在勝利的翌日被我們送交同盟國法庭審判。這就是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聲明。
因此,我們將盡力給俄國和俄國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們將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樣的方針,并且同我們一樣,忠誠不渝地推行到底。
我們已經(jīng)向蘇俄政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可能對他們有用的技術援助和經(jīng)濟援助。我們將日以繼夜地、越來越大規(guī)模地轟炸德國,月復一月地向它大量投擲炸彈,使它每一個月都嘗到并吞下比它傾灑給人類的更加深重的苦難。
值得指出的是,僅僅在昨天,皇家空軍曾深入法國腹地,以極小損失擊落了28架侵犯、玷污并揚言要控制法蘭西領空的德國戰(zhàn)斗機。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端。從現(xiàn)在起,我國空軍的擴充將加速進行。在今后 6月,我們從美國那兒得到的援助,包括各種戰(zhàn)爭物資,尤其是重型轟炸機,將開始展示出重要意義。這不是階級戰(zhàn)爭。這是一場整個大英帝國和英聯(lián)邦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黨派,全都投入進去的戰(zhàn)爭。
希特勒侵略俄國僅僅是蓄謀侵略不列顛諸島的前奏。毫無疑問,他指望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這一切,并在美國海軍和空軍進行干涉之前擊潰英國。他指望更大規(guī)模地重演故伎,各個擊破。他一直是憑借這種伎倆得逞的。那時,他就可以為最后行動清除障礙了,也就是說,他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的一切征服都將落空。
因此,俄國的危險就是我國的危險,就是美國的危險;俄國人民為了保衛(wèi)家園而戰(zhàn)的事業(yè)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yè)。
讓我們從如此殘酷的經(jīng)驗中吸取教訓吧!在這生命尚存,力量還在之際,讓我們加倍努力,合力奮戰(zhàn)吧!”
《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的句法特征淺析
“歷史的訴說夾雜著悲痛”,盡管人們從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中得到了慰藉,但二戰(zhàn)給人們留下的,都是不堪回憶卻又不能忘記的悲痛。
丘吉爾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是“你若想嘗試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個真正的勇者一樣,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動,這時你的恐懼心理將會為勇猛果斷所取代”,二戰(zhàn)前期的丘吉爾,在面對德國法西斯的擴張時,可以說是一位勇者,他堅決抗爭的態(tài)度與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但是德國的肆意擴張卻讓英國一時陷入了僵局。于是,丘吉爾用他的辛勞淚水和血汗,去實現(xiàn)他的第二句名言——“被克服的困難就是勝利的契機”,為了走出英國陷入的困境,丘吉爾依靠其出色的外交智慧,尋求與美國的聯(lián)盟,于是,二戰(zhàn)爆發(fā)前后的丘吉爾,與羅斯福的關系就是:丘吉爾巴結羅斯福。丘吉爾究竟采取了哪些特殊的手段爭取美國的同情和支持呢?
羅斯福的窘境與丘吉爾的契機
二戰(zhàn)前夕,美國國內對外政策中的孤立主義思潮愈發(fā)泛濫,美國在30年代中期制定并幾經(jīng)修訂的《中立法》便是這一思潮的產(chǎn)物,《中立法》對戰(zhàn)爭發(fā)生時總統(tǒng)所能采取行動的權力進行了限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前夕,1935年8月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對交戰(zhàn)國實行武器禁運的《中立法》,1936年該中立法到期,國會又通過了第二部《中立法》,1937年1月和4月又兩度修改《中立法》,重申禁止向西班牙內戰(zhàn)雙方供應武器。1937年5月出臺了永久性中立法。這些中立法,實際上斷絕了美國對被侵略國的援助,以中立為名,行縱容侵略之實,這無疑使世界和平遭到破壞。1939年9月1日波德戰(zhàn)爭爆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5日,美國政府聲明在歐洲戰(zhàn)爭中保持中立。
既然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盛行,那么是否意味著丘吉爾沒有可能爭取美國的援助?歷史總是在絕望中給人希望,事實上,羅斯福個人并不完全贊同美國的中立,他知道《中立法》對他來講意味著什么。“羅斯福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者,他代表的外交傾向是不甘于戰(zhàn)后美國長期處于守勢地位,主張積極擴大美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勢力和影響。他對于德國法西斯的興起威脅歐洲,也不可避免地威脅美國的利益倍加警惕”。慕尼黑事件發(fā)生后,羅斯福感到十分憤怒,但他的對外政策和言論不得不審慎從事,他必須要顧及輿情民意,不能公然做出有違遍及全國的孤立主義人士之意愿的事,加上他受到《中立法》的限制,不可能采取任何有效的國家干預的措施。盡管美國尚處于中立狀態(tài),但羅斯福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為丘吉爾爭取到美國援助提供了契機。
手段之一:“信函外交”
大洋兩岸,兩個大國的領導人之間,需要一座橋梁,一座溝通的橋梁。丘吉爾與羅斯福之間的多次信函往來,正充當了這樣一座橋梁,它橫跨大西洋,勾連著美國與英國乃至其它歐洲各國的命運。丘吉爾不斷地努力著,力求不僅要通過這座橋梁使美國了解歐洲大陸真實的狀況,還要讓美國的物資和士兵通過橋梁到達歐洲大陸。
丘吉爾是個善于堅持的人,他始終認為,美國有著巨大的戰(zhàn)爭潛力,是可以爭取的盟友。丘吉爾擔任英國海軍大臣時,羅斯福對其出任海軍大臣非常高興,他給丘吉爾寫了一封信,除了祝賀他就任海軍大臣外,還表示愿意與他建立通信聯(lián)系。丘吉爾看到信件后,臉上露出了在戰(zhàn)爭時期難以見到的微笑,他滿心歡喜,立即回信,表示愿意接受這項建議。我們無法揣測這位極具遠見的政治家當時的心理,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此以后二人之間的信件往來是富有歷史意義的。
“1940年5月15日,丘吉爾任首相后給羅斯福寫了第一封信”。信中,丘吉爾介紹了西線的戰(zhàn)況,就像大雨盼甘霖一樣,希望美國能夠積極干預這場戰(zhàn)爭。羅斯福表示對于丘吉爾提出的一些具體要求,他將給予最善意的考慮。
“1940年12月8日,丘吉爾給羅斯福寫了一封長信剴切陳情請求援助。丘吉爾從展望1941年的形勢發(fā)展和戰(zhàn)爭形勢落筆,通篇的基調是反復從各個方面強調英美兩國利益完全一致”。丘吉爾在盡一切努力來說明目前的現(xiàn)實狀況,英國面臨巨大困境,但美國的利益也必然會隨著英國的敗亡而嚴重受損,因而從國家利益上來講,美國對英國的援助似乎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且是必須的。當然,此時的羅斯福,依然面臨著國內孤立派的阻撓。羅斯福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早已預見到美國終難避免卷入這場戰(zhàn)爭,他一直在努力爭取廢除《中立法》中的不利條款。
這些信函的作用,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為重要。一方面,當時的美國駐英大使是一個孤立主義分子,因而他傳達給羅斯福的信息,多少都有些不實之嫌,至少不會看出或挑明美國在其中的利益,更不會主張美國過多的援助和參戰(zhàn)。丘吉爾的信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羅斯福越來越堅定援助歐洲的信念,并且不斷做出相關努力。另一方面,信函頻繁的被用于兩國領導人之間的交流,無疑有利于二人個人交情的發(fā)展,戰(zhàn)火中的這種交情更顯珍貴。
手段之二:媒體外交
“媒體外交是指新聞媒體與現(xiàn)代外交之間的互動關系,既包括政府對大眾傳媒的控制,也包括大眾傳媒對外交的影響”。法國潰敗后,英國便被推向了抗擊德國的最前沿,對于獨自抵擋法西斯猛攻的丘吉爾來說,現(xiàn)實時殘酷的,但幸運的是他的內心既不是崩潰的,也不是懦弱的。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擁有強大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數(shù)百年前的移民,又使得美國在文化上與英國有著極大的淵源和極強的相似性。歐洲大陸的安危,對于美國來講,也是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態(tài)勢。
英國為了尋求美國的戰(zhàn)爭援助,運用了一系列的媒體傳播手段對美國各階層展開外交攻勢。在珍珠港事件爆發(fā)之前,英國一方面奮力抗擊法西斯的進攻,另一方面盡一切努力進行對美國的媒體外交。丘吉爾所進行的媒體外交,既要不引起美國人的反感,又要激起他們的同情心。從1939年9月到1941年底,英國人在政府對外傳播組織、BBC廣播和其它各種傳播形式的途徑上進行了不斷地改革和發(fā)展,適應了不斷變化的傳播態(tài)勢,達到了較好的媒體外交效果。
交戰(zhàn)國利用廣播作為戰(zhàn)爭的新式武器來影響美國人民的想法是眾所周知的。要贏得美國的支持,就必須要使美國人相信英國能夠取勝,英國具有取勝的決心,如此才能讓美國減少戰(zhàn)敗的后顧之憂。不列顛之戰(zhàn)中,“英國宣傳的目標就是向美國顯示英國在獲得美國的援助和支持下一定會奪取最后的勝利”,同時英國對美國宣揚一種英美共同建立世界美好未來的思想。
BBC還把前線的錄音帶到了播音室,試圖用真實的戰(zhàn)爭感覺來帶動聽眾的情緒。“1941年1月,普林斯頓無線電廣播監(jiān)聽中心開始研究美國國內的廣播收聽情況以及輿論的變化。他們的研究表明,精確得出收聽廣播的人數(shù)是很難的??梢源_定的是,美國5%—10%的成年人戰(zhàn)時每月至少收聽歐洲短波廣播一次。這就意味著300萬到700萬的聽眾。”固然,富人比窮人更容易擁有短波收音機,也就是說聽眾中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更多。但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富人比窮人更容易受到良好的教育,可能對國際事務產(chǎn)生更大興趣,其眼界和視野也更加開闊,因此他們更可能領導公眾輿論。“調查表明93%的短波收聽者至少收聽過一次以上的英國廣播”。由此可以看出,美國聽眾對英國的關注度很高。
同時,英國還善于利用美國的媒體進一步擴大宣傳,不列顛之戰(zhàn)時期,倫敦聚集了上百名美國記者。從英國散播出去的廣播信息,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美國聽眾,使他們不斷相信法西斯的暴行和英國面臨的危局,也使他們逐步意識到美國可能面臨的危險與干預戰(zhàn)爭的必要性。“1941年1月的民意測驗表明,72%的美國人支持援助英國及對其它被侵略國家實施《租借法案》”。
手段之三:錦囊妙計
1940年10月以前,丘吉爾屢次向美國求援但未收到滿意的答案,美國遲遲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動,丘吉爾正焦急著。1940年10月27日,在慶祝美國海軍節(jié)的午餐會上,羅斯福向議員和在場人員展示了一幅地圖,宣稱這幅地圖是希特勒德國新繪制并附有說明的中南美洲地圖。該地圖以德國政府名義出版,將中南美洲諸多國家的疆界按照德國的意圖作了重新劃分,還命名了一個“新西班牙”的國家。巴拿馬運河和大部分拉丁美洲的地域被劃入了德國的勢力范圍,而這些是與美國的利益有著密切關系的。
試想,美國怎能容忍希特勒將魔爪伸向美洲,怎能容忍法西斯在美國的“后院”放火。于是,在場者的臉上,都露出憤怒的神情,他們不知道,美國人憤怒的同時,丘吉爾的內心又多了一份希望。新聞媒體始終是傳播消息、制造輿論的最好途徑,當美國媒體公布這張地圖之后,美國輿論嘩然,紛紛譴責法西斯的罪行,美國國內上下對法西斯的痛恨,極大地減少了羅斯福采取措施給予歐洲援助的阻力。羅斯福借助這樣的絕好機會,順利通過了《租借法案》,《租借法案》通過后,“以軍事物資援助英國以及包括中國和蘇聯(lián)在內的被侵略國家遂成為美國的基本國策,《租借法案》引起了發(fā)西斯德國的恐慌·······《租借法案》生效次日,羅斯福向國會提出首批租借撥款70億美元,首批陸海軍急需的軍事物資也于同日啟運英國和希臘”。
但是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驚天大秘密被揭曉,“有兩位美國歷史學家在查閱英國情報機關大量文件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幅地圖的秘密:原來當年羅斯??偨y(tǒng)亮出的那幅中南美洲地圖,竟然是英國情報機構在丘吉爾的授意下秘密炮制的。”可見,丘吉爾在對美外交中,不僅善于把握大勢,還善于揣摩美國國民的心理,從而專為美國設及了這樣一條錦囊妙計,也解決了英國等國家軍備物資缺乏的燃眉之急
手段之四:演說外交
丘吉爾曾向羅斯福保證,一旦美國與日本交戰(zhàn),英國將在1個小時內對日宣戰(zhàn)。珍珠港事件后,丘吉爾擔心美國不會對日宣戰(zhàn),他向羅斯??偨y(tǒng)詢問是否希望等美國采取行動之后,英國再對日宣戰(zhàn),當然事實證明丘吉爾的擔心是不多于的。
為了進一步增進與美國的良好關系,加強與美國的合作,丘吉爾抓住一切機會對美進行親善外交。1941年12月24日晚,靜謐的月光下,丘吉爾緩步走向了白宮草坪,心里五味雜陳,他在舉行的慶祝圣誕節(jié)的儀式上發(fā)表了演講,他的才華確實是不錯的,他說“不管是由于母親的血緣關系,還是由于我在這里發(fā)展了的友誼關系,還是由于說同一種語言,跪在同一個圣壇之前,以及在共同事業(yè)中所存在的崇高的感情關系,我在這里感覺不到自己是一個異鄉(xiāng)人。我感到團結一致和兄弟般的聯(lián)合,加上你們歡迎我的盛意,這使我相信我是有權利來坐在你們的爐邊而分享你們的圣誕節(jié)的歡樂的”。這番話顯得十分親切和感人,他雖身在美國,卻并不覺得遠離了家鄉(xiāng),同時也使美國人覺得美英是一家,英國有難,美國應當出手。
美國白宮
12月26日,丘吉爾又應邀在美國國會發(fā)表了演說,“當時美國國會中,并非所有的議員都對英國持友好態(tài)度,也并非所有的議員都贊成美國援助英國。”因此丘吉爾明白這次演說的重要性和挑戰(zhàn)性,他顯得十分鎮(zhèn)定,同時又顯得那么親切,他在演講開始時就說“在我跨越人生歲月的長途中,我一直對她懷有至深的思念。我老是免不了有這樣一種念頭,如果我的父親是美國人,我的母親是英國人,而不是相反的話,那我可能早已自己主動到這里來了”。在場的人聽后指覺得他們本來就是和丘吉爾之間有著一種聯(lián)系,并且這種聯(lián)系是那么緊密,眼前的這個英國人,似乎沒有那么疏遠,也沒有那么官僚。當丘吉爾演說完畢之后,國會議員們起立向他歡呼,演講取得了成功。從而達到他拉攏和團結美國的目的,對加強英美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著作:
[1]薩本仁、薩支輝:《丘吉爾與英國對外政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171頁
[1]陳堯光:《丘吉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金志霖:《英國十首相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論文:
[1]徐瑞雪:《淺析二戰(zhàn)前丘吉爾對蘇態(tài)度的演變》,《亞太教育》2015年第5期
[2]孟琦:《二戰(zhàn)時期英國對美國的媒體外交——從二戰(zhàn)伊始到珍珠港事變》,碩士論文,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3]王海桃:《淺論丘吉爾對二戰(zhàn)英國勝利所起的作用》,《滄?!?012年第2期
[4]倪學德:《論二戰(zhàn)初期丘吉爾對英美聯(lián)盟的構筑》,《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5]倪學德:《援蘇抗德與丘吉爾的現(xiàn)實主義外交》,《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6]元芳:《淺析丘吉爾的對外政治思想》,《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7]王貞:《丘吉爾與羅斯福:戰(zhàn)時英美關系的縮影》,《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
[8]徐振忠:《丘吉爾戰(zhàn)時演說辭的語言風格》,《黎明職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9]曹洪滔:《丘吉爾政治能力剖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本文來源:http://63xf.com/meiwen/137157.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