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国产亚洲色精品播放,国产宅男网站在线,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style id="yxikl"><u id="yxikl"></u></style>
    1. <legend id="yxikl"><abbr id="yxikl"><center id="yxikl"></center></abbr></legend>

      您的位置:首頁 > 古詩文 > >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

      時間:2019-04-24   來源:   點(diǎn)擊:   投訴建議

      【63xf.com--詞】

      歡迎來到招生考試網(wǎng)http://www.chinazhaokao.com/好詞好句欄目,本文為大家?guī)怼豆湃吮硎靖兄x的詞句》,希望能幫助到你。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一
      《小議古代含“致謝義”的詞語》

      小議古代含“致謝義”的詞語

      作者:韓宇

      來源:《新課程學(xué)習(xí)·上》2014年第09期

      摘 要:“謝”的古代的中心詞義是道歉,后來,一般詞義感謝漸漸成了“謝”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意義。從中國古代含有“致謝義”詞語的使用、發(fā)展情況可以看出古人的致謝更傾向于禮節(jié)儀式、實際行為和心理活動,而非言語本身。

      關(guān)鍵詞:古代漢語;致謝語;文人作品

      “謝”字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為:“謝,辭去也。辭,不受也。曲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此謝之本義也。引為凡去之稱,又為衰退之稱。俗謂拜賜曰謝。從言射聲,辭夜切,古音在五部?!笨梢姡兄x義并不是“謝”的本義?!爸x”的古代的中心詞義是道歉,后來,一般詞義感謝漸漸成了“謝”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意義,而“道歉”卻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最后完全消亡,只以語素的形式存在于“謝罪”等現(xiàn)代漢語復(fù)音詞中。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

      曰:?子釋罪,敢不下拜。?曰:?舉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漢書·張安世傳》:“嘗有所薦,其人來謝?!边@里的“謝”與現(xiàn)代的意義一樣,指對別人的幫助或贈予表示感激。此義在上古不多見。

      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含有感謝義的詞語,例如:謝步,親友前來拜訪或慶吊,事后赴其家回拜表示感謝。謝忱,感謝的心意。謝表,舊時臣下感謝君主的奏章。

      謝允,舊俗男方訂婚,向女方送禮拜謝。謝帖,舊時受人禮物后表示答謝的回帖。 謝柬,即謝帖,感謝信。謝荷,猶感謝。謝恩,對別人的恩惠用禮節(jié)表示感謝。

      謝候,答報致謝。謝酒,宴會結(jié)束,道謝告辭。謝情,感謝。謝啟,舊時對人表示答謝的一種文體。謝將,感謝。謝箋,答謝的信。謝詞,在各種儀式上表示感謝的話。謝賀,猶感謝。謝幕,演出閉幕后,觀眾鼓掌,演員站在臺前向觀眾敬禮,答謝他們的盛意。謝意,感謝的心意。謝犒,酬謝犒勞。謝賞,感謝上級或長輩的賞賜。謝儀,即謝禮,酬金。謝德,感謝恩德。謝謁,進(jìn)見拜謝。感知,感激知遇。感刻,感激之情,銘刻于心。感契,感激銘記。感荷,感謝。感恩,感懷恩德。感恩圖報,感激他人對己所施的恩惠并設(shè)法報答。感恩懷德,感激別人的恩德。感感,感激。感銘,感激而銘記于心。感激,衷心感謝。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淚,形容非常感激。感謝,因?qū)Ψ街靡饣驇椭硎局x意。

      此外,含有感謝義的詞語還大量出現(xiàn)在歷代文人作品中,比如:

      《宋書·庾登之傳》:“登之與晦俱曹氏婿,名位本同,一旦為之佐,意甚不愜。到廳箋,唯云?即日恭到?,處無感謝之言?!?/p>

      元商挺《潘妃曲》【雙調(diào)】“謝天地,教俺也頻頻的勤相見?!?/p>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一回:“感謝諸位豪杰不避兇險,來虎穴龍?zhí)?,力救殘生。?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二回:“趙大架子回稱:?謝謝。?”

      漢語成語是中國人長期以來語言使用的結(jié)晶。表示感謝義的成語有恩恩相報、感恩戴德、結(jié)草銜環(huán)、千恩萬謝、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施恩望報、食毛踐土、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投桃報李、忘恩負(fù)義、畏威懷德、香花供養(yǎng)、謝天謝地、一飯千金、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漢語中含有感謝義詞語的發(fā)展情況,其大量存在說明表達(dá)感謝是古代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致謝語相比,古代這些含有感謝義的詞語顯示出古人的致謝更傾向于禮節(jié)儀式、實際行為和心理活動,而非言語本身。

      參考文獻(xiàn):

      [1]鐘衛(wèi),彭貴川.關(guān)于經(jīng)典誦讀的一種哲學(xué)立場:基于主體間性自覺的誦讀[J].學(xué)術(shù)交流,2012(9):42-44.

      [2]張欣.文本細(xì)讀在語文閱讀教學(xué)中的應(yīng)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xué),2013.

      [3]鐘衛(wèi),彭貴川.關(guān)于經(jīng)典誦讀的一種哲學(xué)立場:基于主體間性自覺的誦讀[J].學(xué)術(shù)交流,2012(9):42-44.

      [4]肖雪蓮.經(jīng)典誦讀情感價值的意義生成[J].時代文學(xué),2012(11):184-185.

      [5]林曉玲.淺析漢語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四字格成語形成的影響因素及其英譯策略[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10.

      [6]劉芳.行業(yè)語的泛化及其認(rèn)知基礎(chǔ)[J].語文學(xué)刊,2010(8).

      [7]李傳軍.類固定短語生成的類推機(jī)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

      作者簡介:韓宇,女,1981.2,碩士研究生,內(nèi)蒙古包頭市九原區(qū)沙河一小,研究方向:詞匯學(xué)。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二
      《文言文:古今異義》

      Ⅰ、 什么叫古今異義?

      所謂“古今異義”,就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中書寫相同的詞語之間的意思不同的現(xiàn)象。這種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是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辨明這些詞語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強(qiáng)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Ⅱ、古今異義的種類:

      1. 詞義的擴(kuò)大。

      所謂“詞義擴(kuò)大”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的意義小,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變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長江和黃河,現(xiàn)在泛指一切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xiàn)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 練習(xí)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 秦以虎狼之勢,與中國抗衡。 古義:中原地區(qū)。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

      ②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古義:母親。今義:晚輩對任何女性長輩的親切稱呼。 ③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古義:父母兄弟等親屬。今義:有婚姻關(guān)系的成員。

      2. 詞義的縮小

      所謂“詞義縮小”,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詞義大,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變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xiàn)在只表示壞的氣味;“讓”,古代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zé)備之意,現(xiàn)在則只有第一種意義了。

      練習(xí)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的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 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妻,與“丈夫”相對

      ③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因為 古義:因此寫作。今義:因果連詞,表原因。

      ④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學(xué)者 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在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詞義轉(zhuǎn)移:

      所謂“詞義轉(zhuǎn)移”,就是說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是一個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卻變成別的一個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淚,現(xiàn)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茍且、馬虎、刻薄、不厚道,今義轉(zhuǎn)移為偷竊。 練習(xí)3.解釋下列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門時帶的包裹。

      ②顏色不少變顏色 古義:容顏、臉色。今義: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義:秋日的天空。今義: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義:年歲、年齡。今義:春天和秋天。

      4. 詞義弱化:

      所謂“詞義弱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時所表示的語義較強(qiáng),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則較弱。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xiàn)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霸埂保帕x表示仇恨、懷恨,現(xiàn)在表示埋怨、責(zé)備。

      練習(xí)4.解釋下列加點(diǎn)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約束 古義:盟約。今義: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舉 古義:攻克。今義:抬起。

      ③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走 古義:跑。今義:行走。

      ④吾羞,不忍為之下 羞 古義:羞愧、感到恥辱。今義:害羞、不好意思。

      5. 詞義強(qiáng)化:

      所謂“詞義強(qiáng)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意義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增強(qiáng)了。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zé)備之意,后來強(qiáng)化為“殺戮”的意思。 練習(xí)5.結(jié)實下列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淺,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剛直俠義之人,現(xiàn)在表示為正義犧牲的人。

      ③(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揚(yáng)言的意思,現(xiàn)在表示宣告,聲明。 ④ 璧有瑕,請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給人看,現(xiàn)在是表示上對下申明處理問題的原則和方法。 ⑤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古代表示與外界隔絕之地,現(xiàn)在表示走投無路之時。

      6. 感情色彩變化

      有些詞語在應(yīng)用的過程中,感情色彩逐步發(fā)生了變化,這往往與它們意思的改變分不開。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見識淺,中性詞,現(xiàn)在表示品德低,含貶義?!白ρ馈惫糯硎镜昧Φ膸褪?,褒義詞,現(xiàn)在表示壞人的幫兇,貶義詞。“鍛煉,古代除有冶煉之意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jìn)行誣陷之意,屬貶義詞,現(xiàn)在是褒義詞。

      練習(xí)6.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 東家有好女,可憐體無比 可憐:這里是可愛之意,褒義詞,今意是令人憐憫之意,多含貶義。 ② 犧牲玉帛,弗敢專也 犧牲:這里是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中性詞,現(xiàn)在指為正義而舍棄生命或其他利益,褒義詞。

      ③ 天下云集響應(yīng) 響應(yīng):這里是像回聲一樣應(yīng)和,中性詞,現(xiàn)在指積極聽從號召,褒義詞。

      7. 名稱說法的演變

      有些時候古文中用一個詞表示某一意思,而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該詞語表示,而是換用別的詞語表示了。如:“目”現(xiàn)已換成“眼睛”,“寡”現(xiàn)已換用“少”了,“足”現(xiàn)已換用“腳”了。

      練習(xí)7.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 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現(xiàn)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 愿為市鞍馬 市:這里指買,現(xiàn)在已不用,指城鎮(zhèn)、集市。

      ③ 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謝:古義指告戒、告訴,現(xiàn)已不用,用于指感謝。

      Ⅲ 偏義復(fù)詞: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jié)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中的偏義復(fù)詞現(xiàn)象。

      1. 語義相對的偏義復(fù)詞。

      ①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 異同:偏義復(fù)詞,不同。

      ② 晝夜勤作息 作息:偏義復(fù)詞,勞作。

      ③ 去來江口守空船 去來:偏義復(fù)詞,離去。

      2. 語義相近的偏義復(fù)詞。

      ① 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 園圃:偏義復(fù)詞,果園。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義復(fù)詞,婆婆。

      ③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義復(fù)詞,指兄長。

      Ⅳ 綜合小練習(xí):區(qū)別下列加點(diǎn)詞語的古今意義。

      ①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不過:不超過,現(xiàn)為轉(zhuǎn)折連詞。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從而:跟隨而且,現(xiàn)在是承接連詞。

      ③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交通:交錯相通,現(xiàn)在指運(yùn)輸、郵政等部門。

      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祖父:祖輩和父輩,現(xiàn)指父親的父親。

      ⑤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出入:偏義復(fù)詞,進(jìn)入。 非常:不尋常,意外,現(xiàn)指很、極,程度副詞。 ⑥ 屬余作文以記之 作文:寫文章,現(xiàn)指學(xué)生的寫作練習(xí)。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三
      《古代表示升遷的詞語》

      古代表示升遷的詞語 一、表“授官、做官”的詞語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如①《晉書·謝安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如①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冼馬。②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3.察:考察后予以推薦、選舉。如《三國志·吳主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

      4.薦: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5.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如①《文選·陳情表》: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③范曄《后漢書·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6.授:授予官職。

      7.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如《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jiān),監(jiān)諸騎。 8.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9.復(fù):恢復(fù)原職務(wù)。 10.征:由朝廷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征召,特指君招臣。

      梁啟超《譚嗣同傳》:君以學(xué)士徐公致靖薦,被征。

      11.仕:做官。如《論語·子張》:學(xué)而優(yōu)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

      13.仕進(jìn):進(jìn)身為官。如《晉書·許邁傳》:邁少恬靜,不慕仕進(jìn)。

      14.任:擔(dān)負(fù)、擔(dān)任。如《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

      二、表“調(diào)動、補(bǔ)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如《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2.調(diào)、徙、轉(zhuǎn):調(diào)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

      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如①徙齊王信為楚王。

      2《張衡傳》: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

      3.遷:調(diào)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zhuǎn)遷”“遷調(diào)”表示調(diào)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如范曄《后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又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妒酚洝ぬ饭孕颉?/p>

      4.累遷:表示多次調(diào)動。如范曄《后漢書·趙咨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diào)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范曄《后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7.補(bǔ):補(bǔ)任空缺官職。

      如①太守察王尊廉,補(bǔ)遼西鹽官長。

      8.蔭補(bǔ):靠先人的業(yè)績補(bǔ)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書?李德裕傳》:以蔭補(bǔ)校書郎。

      三、表“升官、加封”的詞語。

      51.拜:按一定禮節(jié)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拜亮為丞相。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③《史記·淮陰后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2.晉、進(jìn):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晉爵”。

      3.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quán)。

      4.超遷:越級升遷。

      如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5.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官職。

      如①《南史·何遠(yuǎn)傳》: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啟超《譚嗣同》: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jī)章京。

      7.陟:提升官職。如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升:提升。如梁啟超《譚嗣同》:旋升寧夏道。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如①《漢書·趙充國傳》:拔之為后將軍。②《文選·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傳》:提獎后輩,以名行為先。 四、表“貶官、免官”的詞語。

      71.貶:①降低官職,降級。②降職并外放。如①《新唐書·柳宗元傳》:貶邵州剌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②③《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

      2.竄:放逐、貶官。如韓愈《進(jìn)學(xué)解》:暫為御使,遂竄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傳》:既而胡即放寧夏道。

      4.謫:降職,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吏降職并調(diào)到邊遠(yuǎn)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5.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轉(zhuǎn):降職。如《新唐書·裴延齡傳》: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 (張)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四
      《古代謙讓敬稱禮儀用詞大全》

      古代謙讓敬稱禮儀用詞大全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古人大多比較謙虛,所以古人在言談和文字當(dāng)中就有很多謙詞,現(xiàn)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實,知道謙詞的含義也是蠻有趣的。

      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個傳統(tǒng)的謙稱叫?拙荊?。?荊?本為一種落葉灌木的名稱,這里指用荊枝做的髻釵。據(jù)《列女傳》記載,東漢隱士梁鴻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儉樸,以荊枝作釵,粗布為裙。后人因以?荊妻?或者?拙荊?謙稱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貧僧??貧道?自稱,不是出家人自嘆貧窮。晉、南北朝時,僧人自稱?貧道?;唐以后僧人改稱?貧僧?,道士謙稱?貧道?。這里的?貧?不是指生活的貧窮,而是指學(xué)識、道行的不足,是修為不夠、功德未滿的謙辭。

      人們常稱自己的文章或書畫作品為?涂鴉之作?。唐代詩人盧仝有一子,孩提時喜歡以蘸了墨水的筆在紙上或書本上恣意涂抹。盧仝作詩嘆曰:(這孩子)?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后來人們便以?涂鴉?一詞戲稱隨意的創(chuàng)作,或用來比喻書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則是用來謙稱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標(biāo)題中,常用到?芻議?一詞,如胡適的文章《文學(xué)改良芻議》。?芻?音chú,本義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時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賤,故?芻議?常用作謙辭,指自己的言論淺陋、不成熟。胡適《文學(xué)改良芻議》:?謂之芻議,猶云

      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志有以匡糾是正之。?

      ?鄙人?常用作自稱,?鄙?本義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邊遠(yuǎn)的地方。邊遠(yuǎn)地區(qū)遠(yuǎn)離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閉塞。自稱?鄙人?是謙稱自己的識見、修養(yǎng)均不如人。

      書畫家將自己的作品贈送給他人時,常會謙虛地說一句?聊供補(bǔ)壁?。?補(bǔ)壁?的字面意義就是修補(bǔ)墻壁,書畫家說的那句話,潛臺詞就是自己的作品價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補(bǔ)墻壁的材料。需要提請注意的是,?補(bǔ)壁?只能用于贈送方,不能用于受贈方。

      在表示謙虛的時候,做學(xué)生的,常會說?忝列門墻?,做朋友的常會說?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會說?忝為著者之一?。?忝?,從心,天聲,本義為羞辱。?忝列門墻?指自己不是夠格的學(xué)生,辱沒了老師。?忝在相知之列?有謬托知己之意,辱沒了朋友。?忝為著者之一?,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沒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獻(xiàn)?一詞的不多。人們在送禮的時候,常把自己的禮品謙稱為?芹獻(xiàn)??!读凶印钪臁防镉袀€故事:從前有個人認(rèn)為大豆是美味,卷耳莖、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還向鄉(xiāng)豪夸贊。鄉(xiāng)豪拿來一嘗,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樣難受,還鬧了肚子。鄉(xiāng)里人都嘲笑、怪罪這個人,這個人很慚愧。后來人們就以?芹獻(xiàn)?作為菲薄的禮品的代稱。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不是?單獨(dú)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簡稱,即謙稱自己的德行還有所欠缺。

      人們常把自己的文章稱為?急就章?,意謂自己匆忙完成,難免

      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關(guān)。《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漢代學(xué)童的教科書,全書無一字重復(fù)。傳為漢代史游作,魏晉時期頗為盛行。該書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為名。另有一說是遇到難字,緩急可就而求。后來人們用來謙稱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慮。

      在謙辭中,?竊?也常用于自稱。如:?竊聞??竊思??竊以為?。?竊?顯然不是盜竊義,該怎樣正確理解呢??竊?本義為盜賊。引申為偷盜,又引申為私下和私自。《辭?!穼?竊?這一義項的解釋是?猶言私,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竊聞?即?我私下里聽說?,?竊思?也即?我私自忖度?,而?竊以為?則可以理解為?我個人認(rèn)為?。與?盜竊?的?竊?沒有關(guān)系。

      ?續(xù)貂?用于謙稱續(xù)寫別人的著作。?續(xù)貂?,也叫?狗尾續(xù)貂?。?貂不足,狗尾續(xù)。?貂,一種毛皮珍貴的動物。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為冠飾,晉代朝廷任官太濫,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諷刺封官爵太濫。后比喻用差的續(xù)在好的東西后面。

      歸還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禮貌地稱作?璧還?。這一說法和《史記》中的一則故事有關(guān)。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dāng)時秦強(qiáng)趙弱,趙惠文王恐給予璧而不得城,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后用?完璧歸趙?比喻物歸原主,簡縮為?璧還?。

      請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時,常會用到一個敬辭?鼎力?,比如

      ?多蒙鼎力協(xié)助?。?鼎力?的?鼎?的意思是大。?鼎?,本是古代煮東西的器物,同時也是古代社會很重要的禮器,象征著王位和權(quán)力。由此?鼎?字引申出重大、重要等義項,含有明顯的褒揚(yáng)色彩,用來指稱對方行為時,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外交場合常用的一個敬辭是?閣下?,如?總統(tǒng)閣下??**閣下?。?閣下?之稱由來已久,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為了表達(dá)對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轉(zhuǎn)呼其侍從者轉(zhuǎn)告之,?因卑以達(dá)尊?。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尊稱別人的妻子,最常見的稱呼是?夫人?。?夫人?一詞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諸侯的妻子稱作?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員的妻子封為?夫人?。后來用?夫人?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的意味。

      形容別人的言論、教誨使自己獲益匪淺,有一種說法叫?如聆梵音?。?梵?來自古印度的梵語,對應(yīng)的詞是brahma,意為清凈。佛教謂大梵天王所發(fā)出的聲音為?梵音?,亦泛指佛、菩薩的聲音。《三藏法數(shù)》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凈之音也。?由?佛?入?俗?,俗語中把別人的言論、教誨等比作?梵音?,是一種美譽(yù)。

      在祝賀別人搬家或者官職升遷時,常常會用到?喬遷?一詞。?喬遷?語本《詩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喬木,義為高大的樹木。后因以?喬遷??遷喬?賀人遷

      居或升遷。

      在感謝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注或者照顧時,有一種禮貌的說法叫?垂青?。?垂青?一詞中的敬意,來自?垂?字。垂,本謂掛下、懸掛,引申為伏、俯;用?垂?來稱說對方的動作(比如?垂青??垂問??垂察?等),就隱含著對方的品德、學(xué)問等比自己高,對方施加于自己的動作是?上?對?下?的行為。?垂青?的?青?即青眼,與白眼相對而言。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表示對人尊重或喜愛;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現(xiàn)出眼白,表示輕蔑或憎惡。

      與人初次見面或結(jié)識時,為了表示禮貌,可以用敬辭?識荊?。?識荊?的?識?,義為認(rèn)識;?荊?,指韓荊州,即韓朝宗,唐代荊州長史。語本唐代詩人李白的文章《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瘟钊酥澳揭恢劣诖艘?后因以?識荊?為初次識面的禮貌用語。

      某一事業(yè)或派別的首創(chuàng)者,常被人們尊稱為?鼻祖?,指某一事業(yè)或?qū)W問的首創(chuàng)者。?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創(chuàng)始人。那么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這里的?鼻?和?祖?是同義語素。?鼻?,本指呼吸及嗅覺的器官,不過在漢語方言中,至少在漢代就有將其當(dāng)作?創(chuàng)始、開端?義的用法。揚(yáng)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

      ?尊?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敬辭,?尊兄??尊親??尊夫人?等即是。?尊?的本義是?酒器?,即后來的?樽?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酒必實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資于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古人飲酒,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五
      《古代謙詞》

      古代謙詞、敬詞及雅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古人大多比較謙虛,所以古人在言談和文字當(dāng)中就有很多謙詞,現(xiàn)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實,知道謙詞的含義也是蠻有趣的。

      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妻子,有一個傳統(tǒng)的謙稱叫“拙荊”。“荊”本為一種落葉灌木的名稱,這里指用荊枝做的髻釵。據(jù)《列女傳》記載,東漢隱士梁鴻的妻子孟光居家生活儉樸,以荊枝作釵,粗布為裙。后人因以“荊妻”或者“拙荊”謙稱自己的妻子。

      僧人、道士以“貧僧”“貧道”自稱,不是出家人自嘆貧窮。晉、南北朝時,僧人自稱“貧道”;唐以后僧人改稱“貧僧”,道士謙稱“貧道”。這里的“貧”不是指生活的貧窮,而是指學(xué)識、道行的不足,是修為不夠、功德未滿的謙辭。

      人們常稱自己的文章或書畫作品為“涂鴉之作”。唐代詩人盧仝有一子,孩提時喜歡以蘸了墨水的筆在紙上或書本上恣意涂抹。盧仝作詩嘆曰:(這孩子)“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后來人們便以“涂鴉”一詞戲稱隨意的創(chuàng)作,或用來比喻書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則是用來謙稱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在文章的標(biāo)題中,常用到“芻議”一詞,如胡適的文章《文學(xué)改良芻議》?!捌c”音chú,本義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時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賤,故“芻議”常用作謙辭,指自己的言論淺陋、不成熟。胡適《文學(xué)改良芻議》:“謂之芻議,猶云未定草也,伏惟國人同志有以匡糾是正之?!?/p>

      “鄙人”常用作自稱,“鄙”本義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邊遠(yuǎn)的地方。邊遠(yuǎn)地區(qū)遠(yuǎn)離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閉塞。自稱“鄙人”是謙稱自己的識見、修養(yǎng)均不如人。

      書畫家將自己的作品贈送給他人時,常會謙虛地說一句“聊供補(bǔ)壁”?!把a(bǔ)壁”的字面意義就是修補(bǔ)墻壁,書畫家說的那句話,潛臺詞就是自己的作品價值不高,至多用作修補(bǔ)墻壁的材料。需要提請注意的是,“補(bǔ)壁”只能用于贈送方,不能用于受贈方。

      在表示謙虛的時候,做學(xué)生的,常會說“忝列門墻”,做朋友的常會說“忝在相知之列”,做作者的常會說“忝為著者之一”。“忝”,從心,天聲,本義為羞辱?!般昧虚T墻”指自己不是夠格的學(xué)生,辱沒了老師。“忝在相知之列”有謬托知己之意,辱沒了朋友?!般脼橹咧弧?,指自己的水平不高,辱沒了其他作者。

      不知道芹菜的人很少,可知道“芹獻(xiàn)”一詞的不多。人們在送禮的時候,常把自己的禮品謙稱為“芹獻(xiàn)”?!读凶?楊朱》里有個故事:從前有個人認(rèn)為大豆是美味,卷耳莖、芹菜等味道十分香甜,還向鄉(xiāng)豪夸贊。鄉(xiāng)豪拿來一嘗,嘴巴里像被蜇了一樣難受,還鬧了肚子。鄉(xiāng)里人都嘲笑、怪罪這個人,這個人很慚愧。后來人們就以“芹獻(xiàn)”作為菲薄的禮品的代稱。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不是“單獨(dú)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簡稱,即謙稱自己的德行還有所欠缺。

      人們常把自己的文章稱為“急就章”,意謂自己匆忙完成,難免粗疏?!凹本驼隆焙汀都本推酚嘘P(guān)?!都本推酚置都本汀罚菨h代學(xué)童的教

      科書,全書無一字重復(fù)。傳為漢代史游作,魏晉時期頗為盛行。該書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為名。另有一說是遇到難字,緩急可就而求。后來人們用來謙稱自己的作品缺乏深思熟慮。

      在謙辭中,“竊”也常用于自稱。如:“竊聞”“竊思”“竊以為”?!案`”顯然不是盜竊義,該怎樣正確理解呢?“竊”本義為盜賊。引申為偷盜,又引申為私下和私自?!掇o?!穼Α案`”這一義項的解釋是“猶言私,常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案`聞”即“我私下里聽說”,“竊思”也即“我私自忖度”,而“竊以為”則可以理解為“我個人認(rèn)為”。與“盜竊”的“竊”沒有關(guān)系。

      “續(xù)貂”用于謙稱續(xù)寫別人的著作?!袄m(xù)貂”,也叫“狗尾續(xù)貂”?!磅醪蛔悖肺怖m(xù)。”貂,一種毛皮珍貴的動物。古代近侍官員以貂尾為冠飾,晉代朝廷任官太濫,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諷刺封官爵太濫。后比喻用差的續(xù)在好的東西后面。

      歸還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禮貌地稱作“璧還”。這一說法和《史記》中的一則故事有關(guān)。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dāng)時秦強(qiáng)趙弱,趙惠文王恐給予璧而不得城,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后用“完璧歸趙”比喻物歸原主,簡縮為“璧還”。

      請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時,常會用到一個敬辭“鼎力”,比如“多蒙鼎力協(xié)助”。“鼎力”的“鼎”的意思是大?!岸Α?,本是古代煮東西的器物,同時也是古代社會很重要的禮器,象征著王位和權(quán)力。由此“鼎”字引申出

      重大、重要等義項,含有明顯的褒揚(yáng)色彩,用來指稱對方行為時,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外交場合常用的一個敬辭是“閣下”,如“總統(tǒng)閣下”“**閣下”?!伴w下”之稱由來已久,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為了表達(dá)對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轉(zhuǎn)呼其侍從者轉(zhuǎn)告之,“因卑以達(dá)尊”。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尊稱別人的妻子,最常見的稱呼是“夫人”?!胺蛉恕币辉~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諸侯的妻子稱作“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員的妻子封為“夫人”。后來用“夫人”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的意味。

      形容別人的言論、教誨使自己獲益匪淺,有一種說法叫“如聆梵音”。“梵”來自古印度的梵語,對應(yīng)的詞是brahma,意為清凈。佛教謂大梵天王所發(fā)出的聲音為“梵音”,亦泛指佛、菩薩的聲音?!度胤〝?shù)》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凈之音也。”由“佛”入“俗”,俗語中把別人的言論、教誨等比作“梵音”,是一種美譽(yù)。

      在祝賀別人搬家或者官職升遷時,常常會用到“喬遷”一詞?!皢踢w”語本《詩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喬木,義為高大的樹木。后因以“喬遷”“遷喬”賀人遷居或升遷。

      在感謝別人對自己的關(guān)注或者照顧時,有一種禮貌的說法叫“垂青”?!按骨唷币辉~中的敬意,來自“垂”字。垂,本謂掛下、懸掛,引申為伏、俯;用“垂”來稱說對方的動作(比如“垂青”“垂問”“垂察”等),就隱含著對方的品德、學(xué)問等比自己高,對方施加于自己的動作是“上”對“下”

      的行為?!按骨唷钡摹扒唷奔辞嘌?,與白眼相對而言。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表示對人尊重或喜愛;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現(xiàn)出眼白,表示輕蔑或憎惡。

      與人初次見面或結(jié)識時,為了表示禮貌,可以用敬辭“識荊”?!白R荊”的“識”,義為認(rèn)識;“荊”,指韓荊州,即韓朝宗,唐代荊州長史。語本唐代詩人李白的文章《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瘟钊酥澳揭恢劣诖艘 焙笠蛞浴白R荊”為初次識面的禮貌用語。

      某一事業(yè)或派別的首創(chuàng)者,常被人們尊稱為“鼻祖”,指某一事業(yè)或?qū)W問的首創(chuàng)者。“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創(chuàng)始人。那么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這里的“鼻”和“祖”是同義語素?!氨恰保局负粑靶嵊X的器官,不過在漢語方言中,至少在漢代就有將其當(dāng)作“創(chuàng)始、開端”義的用法。揚(yáng)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p>

      “尊”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敬辭,“尊兄”“尊親”“尊夫人”等即是?!白稹钡谋玖x是“酒器”,即后來的“樽”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酒必實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資于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惫湃孙嬀?,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酒席上,輩分、身份低的人向輩分、身份高的人敬酒,必定要舉“尊”。敬酒這一動作和酒器“尊”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形成了固定的聯(lián)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義,進(jìn)一步抽象化,獲得了敬辭的語用功能。

      舊時社交場合或書信往來,常會用到“臺甫”“臺駕”“臺鑒”等詞語。敬辭“臺”,來源于星宿名?!稌x書?天文志》:“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西近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六
      《古人在書信中稱謂、啟詞和結(jié)語》

      稱謂后附提稱語,用于文言書信,如,運(yùn)使學(xué)士閣下(王安石《上杜學(xué)士言開

      河書》)、虹生十四兄親家年大人情右(龔自珍《與吳虹生書》);再如,某公道席 、某先生臺鑒、母氏慈鑒、賢弟如晤,等?,F(xiàn)將常見提稱語列表如下:

      這里再對較常見的提稱語約略作些解釋。

      足下 古代最初用為下對上的敬稱,后來書信中多用于同輩之間。

      膝下 舊時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親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時常依于父 母膝旁,家書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對父母的親愛、眷依之情。

      垂鑒 賜鑒 鈞鑒 尊鑒 臺鑒 鑒,即古代鏡子,有審察的意思。用作書信提稱

      語,就是請閱看的客氣說法。垂,含居高臨下之義。賜,上給予下叫做賜。鉤,古 以鉤陶喻國政,后稱宦官多冠以鉤宇。垂鑒、賜鑒、鈞鑒,多用于對上、致年高德 韶者的信中。尊鑒,可用于尊長,也可用乎輩。臺鑒適用較廣,“臺”有“高”義 ,對熟識或不熟識的尊長、平輩,皆可使用。

      勛鑒 道鑒 大鑒 英鑒 偉鑒 雅鑒 惠鑒 對身居高佼、有功勛業(yè)績者,可用“ 勛鑒”。對道德君子、望重學(xué)者,可稱“道鑒”。大、英、偉、雅,含高尚、美好 、不凡、不俗的意義,宜用于友朋往來書信?!盎蓁b”,就是賞閱的意思,但語意 分量較“賜鑒”為輕,適用于一般書信,師長對已獨(dú)立的后輩學(xué)子,也可用此客套 。

      慈鑒 愛鑒 雙鑒 芳鑒 致母親,可稱“慈鑒”。夫妻,或情意親密的男女之間 ,可用“愛鑒”。給友朋夫婦二人之信,可用“雙鑒”。女子間往來書信,可用“ 芳鑒”。

      禮鑒 給居喪者信,用“禮鑒”。如,愛國之士李公撲遇害后,周恩來等致其 夫人唁函即稱“張曼筠女士禮鑒”。

      公鑒 共鑒 同鑒 用于致團(tuán)體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書“諸先生 共鑒”等。

      道席 講席 教席 撰席 著席 史席 席,席位。道席,多用為學(xué)生對師長的尊稱

      。講席、教席,也是對從事教育、講學(xué)者的敬稱,但用于平輩間,寫信人與受信人 不必有師生關(guān)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對文士的敬稱,文人間也?;ビ?。撰 ,即著述。史,指有著作傳世垂史。

      覽 閱 知 悉 一般用于長對幼、前輩對晚輩的稱呼之后。

      啟辭 啟辭,就是信文的開場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啟辭理應(yīng)

      屬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舊時尺牘中,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語,在現(xiàn)時書 信中還常可以看到,所以將此單獨(dú)提出,分兩類舉例以供參考:

      (1)表示寫信人以誠懇的態(tài)度,請受信人閱讀信文。如:

      敬稟者 寫信人自稱是恭敬地稟陳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稟告的話,用于 致父母尊長的信,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

      跪稟者 義同“敬稟者”,用于子孫對尊長。

      即稟者 同上。

      敬啟者 寫信者自謙為恭敬地陳述事情的人,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告訴下面所 寫的內(nèi)容。既可用于同輩,也可用于下對上。

      謹(jǐn)啟者 謹(jǐn),是謹(jǐn)慎、鄭重的意思。用于同輩。

      徑啟者 徑,這里是直截了當(dāng)?shù)囊馑?,一般公私書函通用?/p>

      拜啟者 拜,表敬詞。用于友朋往來書信。

      敬呈者 與“謹(jǐn)呈者”,皆用于下對上的公私書函。

      懇啟者 用于平輩,表示下面信文將寫求助于對方的內(nèi)容。

      茲啟者 茲,這里,現(xiàn)在。茲啟,意即今在此陳述。態(tài)度客觀平和,不含明顯 敬意。

      哀啟者 向親友報喪的書信用此。

      復(fù)稟者 用于對尊親或上級的回信復(fù)稟。對平輩可用“再啟者”。

      專啟者 用于專談某實事的書信。

      (2)根據(jù)具體情況,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寫信原委等。如:

      頃誦華箋,具悉一切。忽奉手教,獲悉一是。奉誦鈞諭,向往尤深。頃獲大示

      ,井所賜物?;輹钕ぃ缫姽嗜?。幸承明教,茅塞頓開。披誦尺素,謹(jǐn)表葵私。 數(shù)獲手書,至感厚愛。展讀瑯函,甚感盛意。接閱華簡,幸叨莫逆。捧讀德音,喜 出望外。手教敬悉,詞意深美,一啟蓬心。正切馳思,頃奉華翰,快慰莫名。頃得 手示,欣悉康泰,至為寬慰。蒙惠書并賜大著,燦若河漢,拜服之至。迭接來示, 因羈瑣務(wù),未及奉復(fù),深以為歉。臺函奉讀多日,未即修復(fù),萬望海涵。大札敬悉 ,稽復(fù)乞諒。欣奉惠書,敬聆喜訊,不勝忭賀。接讀手書,知君抱恙欠安,甚為懸 念。久慕鴻才,今冒昧致書,以求教誨。別來無恙 久不晤見,甚念賢勞。暌違日 久,拳念殊殷。久疏通問,時在念中。一別經(jīng)年,彌添懷思。日前曾奉一函,諒已 先塵左右。前此一函,想已達(dá)覽。

      其實,寫信也是寫文章,此類啟辭套語,雖可采用,卻不必拘泥,盡可以千變

      萬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啟辭套語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現(xiàn)在不少人寫信,習(xí) 慣于一開頭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這封信就沒法往下寫似的。先向 收信者問候致意,原是不錯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則未免呆板單調(diào)了 。

      正文 信的正文,即寫信人對收信人說的話,這是書信的主體。正文從信箋的

      第二行開始寫,前面空兩字。如果啟辭單獨(dú)成行,正文可在啟辭的下一行空兩宇開 始書寫。書信的內(nèi)容各不相同,寫法上也無需一律,以表情達(dá)意準(zhǔn)確為原則。一般 說來,應(yīng)先談?wù)動嘘P(guān)對方的事情,表示關(guān)切、重視或謝意、敬意,然后再談自己的 事情。正文寫好后,如發(fā)現(xiàn)內(nèi)容有遺漏,可補(bǔ)充寫在結(jié)尾后面;或?qū)懺谛庞蚁路娇? 白處,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樣;或在附言的后面寫上“又及”或 “再啟”字樣。

      結(jié)語 結(jié)語,即信文的結(jié)束語,理應(yīng)屬正文的一部分。但與“啟辭”相仿,舊

      式書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結(jié)語套辭,現(xiàn)時各界文化人士的書簡中,仍頻見使用 。這里不妨臚列若干,供參考。

      書短意長,不一一細(xì)說。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備。不贅。

      書不盡意。不盡欲言。臨穎不盡。

      余客后敘。余容續(xù)陳??秃蟾T。

      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fù)。翹企示復(fù)。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

      敬祈不時指政(正)。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 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jǐn)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fù)。

      答復(fù)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遠(yuǎn)承下問,粗述鄙見,尚希進(jìn)而教之。

      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姑道一二,未必為是,僅供參考。不揣冒昧,匆 此布臆,幸勿見笑。

      請人應(yīng)允:

      所請之事,務(wù)祈垂許。以上請托,懇盼慨允。諸事費(fèi)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關(guān)切:

      伏惟珍攝。不勝禱企。海天在望,不盡依遲(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禱 。節(jié)勞為盼。節(jié)哀順變(用于唁函)。

      表示感謝之情:

      諸荷優(yōu)通,再表謝忱。多勞費(fèi)心,至紉公誼。高誼厚愛,銘感不已。

      祝辭 祝辭,就是書信結(jié)尾時,對收信人表示祝愿、欽敬或勉慰的短語,如“ 即頌近安”、“此致敬禮”、“祝你進(jìn)步”之類。其中,“即頌”、“此致”、“

      祝你”等詞,緊接正文末尾書寫;“近安”、“敬禮”、“進(jìn)步”等詞,另起一行

      ,頂格書寫。如果祝頌語的文字較多,也可獨(dú)立占行,空兩字寫起,不必分拆成兩 部分。如果信箋下方余地充分,或者為了突出祝辭,也可將“?!?、“頒”、“此 致”等宇樣獨(dú)占一行,空四格書寫,而將“安”、“好”、“敬禮”等另行頂格書 寫。頂格書寫的祝辭后一般不加標(biāo)點(diǎn)符號。祝辭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恰當(dāng)擇用。

      以下為常見祝辭:

      書信內(nèi)容主要是談一件事的,可用:

      專此,致 專此,祝 專此即請 專此布達(dá),即頌 專此奉復(fù),并祝(復(fù)信用)

      一般書信,用于平輩、友朋之間:

      即頌 即請 順效 順祝

      或為:

      此候 此請 順致 順頌 即候

      或為:

      祝頌請 問致候

      對尊長,可選用:

      恭叩 恭淆 恭頌 恭候 敬叩 敬祝 故請 敬頌

      平輩間,為強(qiáng)調(diào)敬意,也可用:

      恭頌 恭請 恭候

      為強(qiáng)調(diào)鄭重其事:

      謹(jǐn)祝 謹(jǐn)賀

      對晚輩:

      此詢 順祝 即問 祝(你)愿(你)盼 望

      對祖父,頌祝;

      起居永福

      對父母輩,頌祝:

      金安 福安

      對尊長:

      康安 鈞安 崇安 履福 頤安

      對女長輩:

      慈安 懿安 坤安 玉安

      平輩友朋間,可按四時頌祝:

      春社 暑安 秋棋 冬餒

      逢年尾歲首,可賀:

      新禧(元旦)春禧(春節(jié))年禧 歲祺 節(jié)禧(節(jié)日通用)新年快樂新春愉快

      常時可頌:

      近祺 日祉 時吉 時綏 起居安吉 行止佳勝 工作順利 臺安 大安

      當(dāng)日可達(dá)之信,頌:

      晨安 早安 午安 晚安 刻安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七
      《古漢語常用詞》

      古漢語常用詞

      1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保? )引申義:A、追擊 B、趕跑、驅(qū)逐 C、放逐(古詩文中常見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義:一種防身的作戰(zhàn)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zhàn)武器、代稱兵事、戰(zhàn)爭。A、沖撞、觸犯、冒犯B、追求、求?。ā案芍]”二字連用,即指謀求祿位而謁見當(dāng)權(quán)者)C、干預(yù)。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梁。(2 )引申義:A、北極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準(zhǔn)則、標(biāo)準(zhǔn)D、極點(diǎn)、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 E、達(dá)到極點(diǎn)、窮盡(動詞) F、最高的、最遠(yuǎn)的、達(dá)到極點(diǎn)的(形容詞) H、非常、最(副詞)。

      4 、濟(jì):(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A、過河的地方B、幫助、給濟(jì)、拯救之類,如本課:“殺黑龍以濟(jì)冀州” C、受益,得到好處 D、成功、成就事業(yè)。(3 )濟(jì)濟(jì)(請三聲):形容眾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頭等大事 D、頭頂上刺鑿?fù)亢诘镊粜?E、把頭發(fā)剃掉。

      6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A、為達(dá)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徑、方法 B、規(guī)律、道理 C、思想學(xué)說、政治主張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導(dǎo)、疏導(dǎo)(后寫作“導(dǎo)”)G、遵循 J、稱道、述說。

      7、過:(2 )本義:走過、經(jīng)過(2 )引申義:A超過、勝過 B、過分、太甚C、犯錯誤(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D、責(zé)備、批評E、過訪、拜訪F、過失、錯誤。

      8、責(zé):(1 )本義:債款、債務(wù)(zhai四聲)A、收取債款、討債(動),如本課“往責(zé)于東邑”B、索取、要求、責(zé)令(ze) C、責(zé)問、責(zé)備、審問、責(zé)罰 D、責(zé)任、職責(zé)。

      9、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zé)人(2 )引申義:A、要求、索取B、聲討、討伐C、治罪、懲處D、殺戮、消滅,如本課“不誅之則為亂”。

      10 、相:(1 )常用義:仔細(xì)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義:A、相貌;觀測命運(yùn)B、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1、作某國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詞);贊禮者,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四聲)(3 )用作副詞讀xiang(一聲):互相;.表示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屬偏指一方用法。“雜然相許”

      1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2 )引申義:A、給人飯吃或喂牲口B、-谷類熟食(名詞)

      注意:1、“飯”用于吃義只限于吃飯;吃其他食物如肉、魚、水果叫“食”不叫“飯”。

      2、“飯”用于名詞,起初只指谷類熟食,泛指飯食是后起義。3、“飯”本來是動詞,上古也 一般用作動詞,名詞“飯”是由動詞“飯”派生出來的。不能倒因為果,把名詞“飯”看作本用,把動詞“飯”看作活用。

      12 、食:(1 )動詞,讀shi (二聲),吃。(2 )動詞,讀si(四聲),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引申義為:養(yǎng)活,喂養(yǎng)。喂養(yǎng)此義后寫作“飼”。(3 )名詞,讀shi (二聲),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四聲),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 13 、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詞義擴(kuò)張后,泛之一般的張開,開啟(2 )引申義:A、開導(dǎo)、啟發(fā)。如本課:“不憤不啟”B、興起C、發(fā)生、萌生、萌發(fā)D、開拓、開僻E、陳述、稟告F、開始。

      14 、發(fā):(1 )本義:把箭發(fā)出去。(2 )引申義:A、發(fā)出、產(chǎn)生;興起B(yǎng)、出發(fā);

      使出發(fā)、派遣C、打開、開掘;開導(dǎo)、啟發(fā);揭示、闡發(fā)(用于“開導(dǎo)、啟發(fā)”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D、顯露、表現(xiàn)出;暴露、敗露、揭露F、表達(dá)、抒發(fā)、傳布。

      15 、國:(1 )古義:A 、周代,天子統(tǒng)治的是“天下”,諸侯的封地叫“國”如本課“有國有家?!保晃鳚h,諸侯王的封地也叫“國”。B 、“國”在上古的另一個常用義是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1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與“國”相對。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義:家庭。引申義:私家的,個人的,與“公”相對

      17 、至:(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A、抽象義,到某時B、達(dá)到最高的職位C、極、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與“到”在“抵達(dá)”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至”往往不帶賓語,而“到”往往帶賓語。

      1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 )引申義:A、接觸B、知遇、遇合?!坝觥笨膳c“接”合成同義復(fù)詞,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義上相合。這兩個詞也都有接觸的意思,但“遇”帶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動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A、上車、乘車、駕車B、驅(qū)馬駕車C、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機(jī)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四聲)B、兵車單位—出使C、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

      2 0、先、后

      “先” 甲骨文形體從止從人,止就是腳,本義是前進(jìn),走在前面.如成語“身先士卒”、“爭先恐后”。常用的引早義有:A、先做某事。B、帶頭,做出表率。C、動作 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D、表示時間,在……之前。E、形容詞,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常表示已故的。F、名詞,祖先、先輩。

      “後” 甲骨文左邊是彳,右邊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北玖x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為位置、時間、次序等在后的。主 要用法有:1、動詞。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狀語。如成語“先斬后奏”。3、形容詞,位置、 時間或次序在后的。4、表時間,在……之后。5、名詞,后代。注意:“后”、“後”是兩個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個別書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義都不寫作“后?!睗h字簡化以后“後”簡化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與:

      “與”從舁牙[篆文“牙”訛作“與”],本義是賜與、施予,經(jīng)常和“取”組成反義連用。常用的引申義:A、附和、新附。B、贊許、稱道,讀yu(四聲)。C、參預(yù),讀yu(四聲)。D、在其中,讀yu(四聲)。E、介詞,跟,同。F、連詞,和。

      22、解

      解:是個會意字,從刀從牛從角,本義是分解動物的骨肉肢體。常用引申義有:A、把糾結(jié)的東西解開,解脫。特指解脫對犯人的囚禁,解除罪 罰;還特指解除軍事包圍,解除戰(zhàn)爭。

      B、打開,開放。C、破碎,離散。D、松弛,懈怠。讀xie(四聲),后來寫“懈”。E、對事情的分析,解釋。F、理 解,知曉。

      23、讀

      讀:閱讀,誦讀。本義是解釋、闡發(fā)文字語句的意義,常用的引申義有:A、閱讀,誦讀。

      B、文章里一句話的中間在誦讀時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即“句讀”的“讀”,讀dou(四聲)

      24、去

      “去”在古漢語中最常用的意義是離開,常用引申義有:A、距離(空間或時間)。B、除去,廢除。C、死亡。

      25、徒

      “徒” 本義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義有:A、步兵?!皫熗健边B用,泛指軍隊。B、同一學(xué)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或同一集團(tuán)、同一類的人,徒黨。C、特指門徒, 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勞役的人,仆隸。F、空,白白地,徒然而無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徒”和“特”是同義詞。G、僅僅,只不過。在這個意 義上“徒”和“特”、“但”、“直”是同義詞。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弊窒蟠笕吮е?、背著或領(lǐng)著孩子的形狀,表示“?!钡谋玖x是護(hù)送幼兒。泛指保護(hù),保全。常用的引申義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兒的婦女。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褓”。G、護(hù)衛(wèi)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義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義有:A、造訪,拜訪。B、達(dá)到某一境界,如“造詣”。

      28、旅

      旅:古代指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旅。常用的引申義有:A、軍隊。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異鄉(xiāng)。E、野生的。

      29、達(dá)、理

      “達(dá)” 的基本意義是到達(dá),通達(dá)。常見的引申義有:A、通達(dá)事理。B、胸襟寬闊,豁達(dá)。C、特指仕途通達(dá),政治上得志,與“窮”相對。D、通行的,共同的?!斑_(dá)” 和“通”的意義相近,了有差別:“通”重在強(qiáng)調(diào)通往、通向的意思,側(cè)重于過程;“達(dá)”重在強(qiáng)調(diào)到達(dá),達(dá)到的意思,側(cè)重于結(jié)果。

      “理”是形聲字,從 玉里聲,本義是治玉,即把玉從石中加工出來。常見的引申義有:A、對國家、事物的治理,管理,與“治”同義。B、治理獄訟的法官。C、紋理。D、條理,情 理,道理,規(guī)律。E、治理得很好,有條理秩序,天下太平,與“亂”相對?!袄怼焙汀爸巍笔峭x詞,作動詞,表治理;作形容詞,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們的 本義不同,“理”為治玉,“治”為治水?!爸巍钡氖褂梅秶^廣,凡可以修理完善的東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圍相對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對紛亂 凌雜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種兩膝接觸于鋪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壓在腳跟上的姿勢,和現(xiàn)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見意見有:A、坐的位置,后來寫作“座”。B、因……犯罪,觸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詞,表示原因。

      31、特

      “特”從牛寺聲,本義指雄性的牛馬。常、引申義有:A、突出、特別。B、單獨(dú),單單。C、副詞,僅僅,只不過。

      32、適

      “適”是形聲字,本義是到……去。在這個意義上,“適”和和“之”、“如”是同義詞,使用上也沒什么明顯的分別?!斑m”和“往意義接近, 用法不同:“適、之、如”都可以帶賓語,而“往”在上古漢語中不帶賓語?!斑m”與“嫡、敵、謫”上古時讀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書中“適”和 “適”是不同的兩個字,“適”讀kuo(四聲),主要用作人名?,F(xiàn)在以“適”為“適”的簡化字。

      33、信

      “信”是會意字,從人從言,本義是言語真實,不虛偽。引申義有:A、忠誠,誠實。B、真實,確鑿可信。C、副詞,表示果真,的確。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約,盟約。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傳送書信的人。J、信件,書信。K、假借為屈的“伸”。

      34、舉

      “舉”本義是兩手把東西舉起來。引申義:A、捧著、提起。B、特指鳥抬起翅膀起飛,飛動。

      C、舉出,提出。D、特指把優(yōu)秀人才提拔出來,推舉。E、把壞人壞事揭發(fā)出來,檢舉,舉報。F、做,舉動,發(fā)動。如“在此一舉”。H、拔取,占領(lǐng)。J、包舉,窮盡。K、形容詞,整個。

      35、謝

      “謝”是個形聲字,從言高射聲,本義是向人認(rèn)錯道歉。引申義:A、用言辭委婉地推辭拒絕。

      B、告辭。C、告訴。D、以言辭相問候。E、對別人的贈予或幫助表示感謝。F、衰退,消亡。

      36、實

      “實”的本義是財物糧食充足,富有。引申義:A、財貨,物資,實利。B、充實,充滿。C、實,谷物。D、實際內(nèi)容,實際情況,E、忠實。F、副詞,實在,確實。

      37、直

      “直” 的基本意義是不彎曲,跟“曲”或“枉”相對,引申義:A、首先品質(zhì)的正直,忠直。B、徑直,直接。C、副詞,簡直。D、當(dāng)著,迎對。這個意義后來寫作 “值”。E、價值,工值。這個意義后來寫作“值”。F、“直”與“特”古間相近,所以做副詞也有“僅僅,只不過”之類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義是刀劍銳利,刀口快。引申義有:A、迅速,敏捷。B、順利,方便。C、利益,好處。D、特指財利。E、特指功名利祿。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豐饒。

      39、受

      “受”是形聲字,上古漢語里“受”包含“給予”和“接納”兩方面的動作,從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給予”義;從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納”義?!笆堋睆摹敖蛹{又綽為“遭受”?!笆凇笔恰笆堋钡暮笃鸱只郑簿褪钦f,在表示“給予”的意義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誠

      “誠” 的本義是指心意真摯,誠懇的思想感情,引申義有:A、真實可信。B、副詞,實在,的確。注意:“誠、實、信”三個詞在誠實,真實的意義是同義詞,區(qū)別在 于:“誠、信”用得較多而“實”用得較少,在詞義色彩上,“誠、實”較為接近,都側(cè)重于內(nèi)心的真實,強(qiáng)調(diào)表里如一;而“信”側(cè)重于言語的真實,強(qiáng)調(diào)言行一 致。在用作副詞上,表示果直、的確的意義上,三者沒有顯著區(qū)別。

      41、斃

      “斃”《說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斃”。先秦古書中表示撲倒義的“ ”在流傳過程中往往被改成“斃”,所以現(xiàn)在見到的先秦古書中的“斃”通常仍應(yīng)解釋為仆倒,不能理解為死亡。

      怎樣抓住詞的本義

      學(xué)習(xí)抓住詞的本義,對掌握古漢語詞匯很有幫助。

      首先,抓住詞的本義,有助于掌握多義詞。古漢語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一個詞的義項,少則二三個,多至十幾個(其實有些只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翻譯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個。例如“監(jiān)”在古漢語中常見的有六個義項: ①照影。人無水監(jiān),當(dāng)于民監(jiān)。(《尚書?酒誥》)

      ②借鑒。成湯監(jiān)于夏桀。(《荀子?解蔽》)——成湯借鑒夏桀〔覆亡的教訓(xùn)〕。

      ③監(jiān)視。監(jiān)視四方。(《詩經(jīng)?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監(jiān)督。乃以吳叔為假王,監(jiān)諸將以西擊滎陽。(《史記?陳涉世家》)——就讓吳廣暫時代理為王,監(jiān)督眾將向西攻打滎陽。

      ⑤官名?;鹿伲O(jiān)?!残l(wèi)鞅〕因景監(jiān)求見孝公。(《史記?橐木記》)——〔商鞅〕通過名字叫景的太監(jiān)求見孝公。又為官署名,如中書監(jiān)。

      ⑥鏡子。明監(jiān)所以照形也。(賈誼《新書?胎教》)——明亮鏡子是用來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漢語中有七個義項:

      ①音pī,破開,剖分。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的人破開瓜。

      ②次,貳,位居第二??稻痈蓖醣шD將數(shù)千騎,寇赤谷城東。(《漢書?陳湯傳》)——康居副王抱闐率領(lǐng)數(shù)千騎兵,侵?jǐn)_赤谷城東面的地區(qū)。 ③輔助。為萬民副。(《素問?疏五過論》)——作為萬民的輔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黃瓊傳》)

      ⑤書籍文獻(xiàn)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史記?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師。

      ⑥首飾。編發(fā)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詩經(jīng)?鄘風(fēng)?君子偕老》)笄:插在發(fā)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飾。

      ⑦器物多數(shù)配套叫“副”。南郊太廟祭器,令所造兩副供用。(《唐會要?祭器儀》)

      乍一見,感到“監(jiān)”、“副”的義項多而復(fù)雜,難以掌握。但如果仔細(xì)考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義項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各個義項之間,或基本意義相同,或有 一定的引申關(guān)系,而且許多義項與詞的本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例如“監(jiān)”,它的本義為“照影”,相當(dāng)于今天的對鏡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時候沒有銅鏡一類 的東西,人們只能用器皿盛上水當(dāng)鏡子,所以字從“皿”。后來“監(jiān)”的使用范圍擴(kuò)大了,則出現(xiàn)了“借鑒”、“監(jiān)視”、“監(jiān)督”等意義,這些意義的基本點(diǎn)是一 樣的,都與“看”的動作有關(guān),它們之間的差別是由使用的對象不同造成的?!案薄笔切温曉~,從“刀”,意義與刀有關(guān)。上列七個義項中,只有剖分與刀有關(guān),所 以“副”的本義是剖分、破開。剖分的結(jié)果是分為兩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飾(假就是頭發(fā)的“副本”)等義。剖分出的兩半必然相契無間,由此 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復(fù)合詞,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篇八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

      初度:指初生之時。語出《楚辭?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焙髞硪卜Q人的生日為初度。

      襁褓:泛指背負(fù)或包裹小兒所用的東西。后特指未滿周歲的小兒。 孩提: 2~3歲的兒童。語出《孟子?盡心》“幼兒時期,孩提之童?!?總角:泛指兒童時代。語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fā)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語出《桃花源記》“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p>

      始齔:齔,兒童換牙,脫乳齒換恒齒。剛換牙,指七八歲小童。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歲。語出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束發(fā):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fā)為髻,這時應(yīng)該學(xué)會各種技藝。語出《大戴禮記?保傅》“束發(fā)而就大學(xué),學(xué)大藝焉,履大節(jié)焉。”

      及笄:指女子15歲,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語出《禮記?內(nèi)則》“十有五年而笄”。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后漢書?曹皇后紀(jì)》“小者待年于國”。

      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年。

      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指50歲。也稱“知天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p>

      花甲:指60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語出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庇址Q“花甲子”、“平頭甲子”。

      古?。褐?0歲。語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币嘧鳌肮畔!?。

      耄耋:泛指老人。耄,**十歲的年紀(jì);耋,七八十歲的年紀(jì)。語出《對酒》“人耄耋,皆得以壽終?!?/p>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逗鬂h書?呂強(qiáng)傳》:“功成皓首。” 黃發(fā):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jīng)?魯頌?宮》“黃發(fā)臺背”。

      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jīng)?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

      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以上就是招生考試網(wǎng)http://www.chinazhaokao.com/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好詞好句。想要了解更多《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的朋友可以持續(xù)關(guān)注招生考試網(wǎng),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好詞好句內(nèi)容哦! 招生考試網(wǎng),因你而精彩。

      相關(guān)熱詞搜索:古人表示感謝 古人表示感謝的詩詞 感謝詞句

      本文來源:http://63xf.com/gushi/53694.html


      《古人表示感謝的詞句.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diǎn)擊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推薦文章

      欄目導(dǎo)航

      友情鏈接

      網(wǎng)站首頁
      語文
      美文
      作文
      文學(xué)
      古詩文
      實用文
      試題
      教案
      課件
      素材
      電子課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庫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16025527號 免責(zé)聲明:網(wǎng)站部分內(nèi)容轉(zhuǎn)載至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 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