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生物課本】
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一)
2014春季八年級人教版生物電子教材
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二)
201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教材圖片
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三)
這個是初二生物上冊課本的全部內(nèi)容
這個是初二生物上冊課本的全部內(nèi)容:
1、 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nèi)有脊柱;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nèi)沒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2、生活環(huán)境的多樣性;3、00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 魚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
(1)能靠游泳老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 魚在游泳時,靠軀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chǎn)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 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xié)調的作用。
8、 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 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 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充分進行氣體交換。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后,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 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鰓絲又多又細。
12、 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后緣流出。
13、 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氣體交換 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 鰓絲中Co2—水中
15、 魚的主要特征: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
16、 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 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 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 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 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lián)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huán)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shù)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 與水域環(huán)境相比,陸地環(huán)境要復雜得多。(1)比較干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
(4)有氣態(tài)的氧;(5)陸地環(huán)境復雜多變。
22、 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2、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nèi)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fā)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夠對多變的環(huán)境及時做出反應。
23、 環(huán)節(jié)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 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huán)狀體節(jié)構成的動物稱為環(huán)節(jié)動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26、 身體分節(jié)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 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tǒng),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nèi)的二氧化碳也經(jīng)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 恒溫動物比不恒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huán)境,有利于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 兔的體溫恒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fā)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共同協(xié)調。
32、 兔的后肢較長,前肢較短,后肢肌肉發(fā)達,適于跳躍。
33、 門齒——切斷食物 犬齒——撕裂食物 臼齒——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雜食性(如人)
36、 盲腸主要用于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fā)達。
37、 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于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發(fā)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 兔有發(fā)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jīng),有發(fā)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 哺乳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恒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 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 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3、 鳥的胸肌發(fā)達,附于龍骨突,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4、 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于發(fā)達的胸肌附于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于飛行。
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四)
2013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課本問題答案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想一想,議一議 答:??耐笊嫌写碳毎梢怨粜◆~蝦,獲取食物,但它不能移動,取食范圍很小;寄居蟹經(jīng)常受到天敵的侵害,反抗力較弱,為了生存,它經(jīng)常背著用來躲避的貝殼,讓??街谏厦?,避免被侵襲,??部梢缘玫捷^多的食物。
觀察與思考
1. 答:水螅的身體只能分出上下,不能分出前后、左
右和背腹,是輻射對稱體形。這種體形便于它感知周圍環(huán)境中來自各個方向的刺激,從各個捕獲獵物。 2. 答:水螅遇到水蚤時,水螅的刺細胞能迅速射出細長而中空的刺絲,并把毒液通過刺絲注入水蚤體內(nèi),將水蚤麻醉,水螅用觸手將水蚤捉住送入口中,再由口進入消化腔。吃進去的水蚤在消化腔內(nèi)被內(nèi)胚層細胞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從口排出。 練習 1.答: 腔腸動物(ABE ) 扁形動物( ACD ) 2. 答:水螅通常生活在清潔的淡水中,若水體受到污染,水螅無法存活,則采集不到水螅。 3.答:不安全。因為生魚片中可能含有華枝睪吸蟲的幼蟲,若不將魚煮熟直接食用,有可能會感染華枝睪吸蟲病。
第二節(jié) 線形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
想一想,議一議 答:由于兒童不夠注意個人飲食衛(wèi)生,如喝不清潔的生水,吃沒有洗凈的蔬菜、水果,飯前便后不洗手。所以兒童容易得蛔蟲病。
實驗
1. 答:是兩側對稱。
2. 答:動物身體分節(jié),可使身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蚯蚓的體節(jié)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剛毛的末端,可與周圍環(huán)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觸,以有所支撐,與環(huán)肌、縱肌協(xié)調作用完成運動。
3. 答:蚯蚓沒有呼吸系統(tǒng),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蚯蚓體壁分布有毛細血管,血中含血紅蛋
白,可攜帶氧氣。大氣中的氧可溶于體壁的黏液中,再進入蚯蚓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進行氣體交換。如果蚯蚓的體表干燥則無法完成上述功能。
練習
1. (1) ( × ) ;(2) (× ) 。
2. ( BEF )屬于環(huán)節(jié)動物,( ACD )屬于線形動物。 3.答:根據(jù)動物的身體是否分節(jié),是否具有剛毛和疣足等運動器官,來作出判斷。
4.答:下雨后,土壤縫隙中充滿水,蚯蚓周圍的氧氣不足,蚯蚓爬到地面上進行呼吸。如果農(nóng)田中沒有了蚯
蚓,農(nóng)作物的生長有可能受影響。因為蚯蚓可以松土,改
善土壤成分結構增加土壤肥力。
第三節(jié) 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
想一想,議一議
答:長有貝殼的這些動物,貝殼內(nèi)的身體非常柔軟,稱之為軟體動物。貝殼會妨礙活動,所以它們的行動都相
當緩慢。
觀察與思考(P12)
1. 答: 貝殼具有保護柔軟的身體的作用。
2. 答:河蚌等用足運動,用鰓呼吸。
3.答:.雙殼類動物通過身體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攝取水中的食物顆粒。
1
的共同特征是:身體分節(jié),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 3. 答: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jié)。 旁欄思考題 答:附肢分節(jié)對運動的增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
且附肢都是內(nèi)有發(fā)達的肌肉,與身體相連,分節(jié)使其有了關節(jié),更加靈活。這樣節(jié)肢就有了多樣的用途,運動、挖掘、捕食、感覺、清潔、咀嚼等等作用.是昆蟲(節(jié)肢動物)完全能適應陸地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
練習 1.判斷 (1) (× ) , (2) (× ) 。 2. (A ) 。 3. 4. 答:軟體動物的貝殼和昆蟲的外骨骼的相同點:均能保護動物內(nèi)部柔軟的器官。 不同之處在于:軟體動物的貝殼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也限制了動物的運動
能力;昆蟲身體和附肢的外骨骼分節(jié),可使動物的運動更加靈活,外骨骼還可減少體內(nèi)水分的喪失。
5.答:繁殖能力強;體表具有保護功能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分節(jié),運動更加靈活;感覺器官發(fā)達;昆蟲的呼吸系統(tǒng)完善,適應陸地生活;體形較小,對空間和食物
的需求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容納更多的個體;等等。 第四節(jié) 魚 想一想,議一議 答: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是有脊柱的,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
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等是無脊柱的。脊
柱對魚的身體有支撐作用,脊柱的兩側附著有發(fā)達的肌肉,使魚可以在水中游泳。
觀察與思考 1.答:魚的身體分頭部、軀干部、尾部;多數(shù)側扁,呈流線型;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2.答:不全面。魚的體內(nèi)有脊柱,脊柱上附著的肌肉能產(chǎn)生運動的動力。魚通過軀干部和尾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xié)調作用完成游泳運動。
3.答:水流入魚口后,從鰓蓋后緣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相比,溶解的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4.答:魚的鰓是鮮紅的,內(nèi)含有豐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鰓由既多又細的鰓絲構成。當鰓在水中時,鰓絲展開,擴大了與水的接觸面積,利于魚在水中呼吸。當魚離開水時,鰓絲則相互黏結在一起,幾片鰓相互覆蓋,減少了與
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并且容易干燥,這樣魚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就會窒息而死亡。
旁欄思考題 答: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大都用鰓呼吸,如魚類;但鯨魚、海豚等具有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屬于哺乳動物,用肺呼吸;還有烏龜?shù)人佬袆游镆彩怯梅魏粑?;另外,大多?shù)低等水生動物用體表呼吸,如渦蟲等。 練習 1.答: 體形:流線型; 體表特點:常有鱗片覆蓋; 呼吸器官:鰓; 運動方式: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 2.答:“章魚"“帶魚”“墨魚”“魷魚”等動物雖然名稱里都有“魚”字,但只有帶魚是魚,章魚、墨魚、魷魚等都是軟體動物,它們雖然也用鰓呼吸,但體內(nèi)沒有脊柱,體表沒 有鱗片覆蓋,不是魚。 3.答:在夜晚時,由于缺少陽光的照射,池塘中的藻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而且魚和藻類還要進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氣。因此,在黎明時池塘水中含氧量最小。這時,魚因為缺氧,便出現(xiàn)浮頭,甚至跳出水面的現(xiàn)象,試圖從空氣中吸取氧氣。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陽出來一段時間后),由于池塘中的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使池塘水中的氧含量大大增加,這時,魚可以從水中獲得足夠的氧,便停止了浮頭現(xiàn)象。
4. 答:當水流經(jīng)魚鰓時,水中溶解的氧氣進入鰓絲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則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jīng)鰓流出魚體的水與流人魚體的水相比,水中溶解的氧氣量減
少,二氧化碳量增加。
實驗設計方案:將魚放在BTB溶液中,由于BTB溶
液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的顏色會由藍色變?yōu)辄S色,所以注意觀察BTB溶液的顏色變化,若顏色變黃,則說明魚呼
吸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到了溶液中。
第五節(jié)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想一想,議一議
答:青蛙屬于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
成體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上,主要用
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龜屬于爬行動物,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用肺呼吸,體內(nèi)受精,卵有堅韌的卵殼,且受精卵的發(fā)育不受水的限制。
觀察與思考 1.答:青蛙的背上是綠色的,還有花紋,腹部是白色的。青蛙會根據(jù)環(huán)境顏色改變自己的身體顏色而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2.答:感覺粘滑、柔軟。
3.答:前肢短小,可支撐身體;后肢發(fā)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劃水。
練習 1. (1) ( ×), (2) ( √ ) , (3) (√ )。 2.請將下列與青蛙、蜥蜴有關的敘述分別用線連起來。 3. 答:魚的鰓、青蛙的肺和皮膚、蜥蜴的肺都能與
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它們在結構上的共同點是與外界環(huán)境
接觸的表面積較大,內(nèi)部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4.答:蛇雖然四肢退化,但身體表面覆有鱗片,用
肺呼吸,在陸地上產(chǎn)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符合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蛇是爬行動物。
5.答:現(xiàn)在,許多稻田里都施用農(nóng)藥以防治害蟲,保證水稻的產(chǎn)量,但卻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不利于青蛙的生存。另外,亂捕濫殺及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水域面積縮減,2
也使得青蛙等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斷減少。我們應當加大保護兩棲動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力度,禁止亂捕濫殺,重現(xiàn)“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景。 第六節(jié) 鳥 想一想,議一議
答:鳥具有飛行的能力,不僅是因為鳥有翅膀,鳥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特征都與飛行生活相適應。例如,鳥的胸肌發(fā)達,可牽動翼飛行;骨骼輕薄、堅固、有些骨內(nèi)部中
空,可減輕體重;呼吸作用旺盛,有氣囊輔助呼吸,心跳快,體溫高而恒定,可快速產(chǎn)能補充飛行時能量的消耗。因此僅有翅膀就能飛那是不現(xiàn)實的。 觀察與思考 1.
2. 答:鳥的喙形狀不同,都與其食性相適應。鳥的足特征不同也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3. 答: 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 探究:提示1 流線型。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 提示2呈扇形,便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提示3胸肌最發(fā)達。 提示4有龍骨突。擴大胸肌的附著面。 練習 1. (1) (× ) , (2) (√ )。 2. ( C ) 3.答:不會。家鴿、麻雀等鳥似乎總是在不停地找食吃,這是因為鳥類飛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吃進
大量食物才能保證能量供應。雖然吃進去很多食物,但是由于鳥的消化能力強,代謝快,吃進去的食物經(jīng)消化后能很快吸收,殘渣形成的糞便可通過短短的直腸迅速排出,因此不會因取食增加體重而影響飛行。
4. 答:鳥類的身體呈梭形(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的阻力;
身體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飛翔的翼;胸肌發(fā)達;“鳥的全身都為飛行而設計”這句話,較形象地描述了鳥適于飛行的特點。鳥的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時的阻力;鳥翼上有大型的羽毛,使鳥能振翅高飛;骨骼輕、薄、
堅固,可減輕體重;胸骨有龍骨突,胸肌發(fā)達,可牽動兩翼飛行;消化能力強、排泄快,可減輕體重;呼吸作用旺盛,有氣囊輔助肺呼吸,心跳頻率快,體溫高而恒定,可快速產(chǎn)能以補充飛行時的能量消耗,等等。
第七節(jié) 哺乳動物
想一想,議一議
答: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優(yōu)越的營
養(yǎng)條件下成長,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旁欄思考題(P36)
答:胎生為發(fā)育的胚胎提供了保護、營養(yǎng)以及穩(wěn)定的
恒溫發(fā)育條件,能保證酶活性和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最
大程度降低外界環(huán)境條件對胚胎發(fā)育的不利影響;以乳汁哺育幼兒,使后代在較優(yōu)越的營養(yǎng)條件下迅速成長,再加上哺乳類對幼兒有各種保護行為,因而具有遠比其他脊椎動物類群高得多的成活率。.
觀察與思考
1.答:兔和狼的牙齒有了分化。
2.答:兔的牙齒分為門齒、臼齒;狼的牙齒分為門齒、犬齒、臼齒。犬齒尖銳鋒利,可用于攻擊、捕食、撕裂食物,這與食肉生活相適應。沒有犬齒的兔屬植食性。門齒形狀似鑿,適于切斷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闊,適于磨碎食物;這與食草生活相適應。
3.答:牙齒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動物攝取食物的能力,2.答: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往往是一些簡單的、出生時就必不可少的行為。剛出生的小袋鼠發(fā)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備爬向母親育兒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來。而學習行為則是動物不斷適應多變環(huán)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越復雜多變,需要學習的行為也就越多。動物就是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不斷獲得新的行為的。所以說,動物的學習又增強了對食物的消化能力。
旁欄思考題(P39)
答:“毒鼠強”等劇毒藥雖然可以快速有效地滅殺鼠類,但鼠類尸體被分解者分解后,或者參與的劇毒鼠藥未被及時回收,毒性物質會釋放到環(huán)境中,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若劇毒鼠藥被其他動物誤食,會殺死其他動物,甚至可能通過食物鏈影響到人類,因此,國家禁止施用“劇毒強”等劇毒鼠藥滅鼠。
雖然鼠類會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造成危害,但是鼠類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員,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若將鼠類徹底消滅,會影響與之相關的其他生物,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因此對于鼠類應該進行合理防控,即將鼠類的數(shù)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
練習 1.(B ) ; 2.(D )

3.答:雖然鯨生活在水中,形態(tài)上也與魚有些相似,但是鯨是通過胎生、哺乳的方式撫育后代,因此屬于哺乳動物。
4.答:鼠類的繁殖能力很強,若適宜鼠類生存的空間擴大,鼠類的天敵如貓頭鷹、鼬、蛇的數(shù)量銳減,鼠類會大量繁殖,不注意防治的話,就有可能造成鼠害。
控制有害動物的基本原則就是控制數(shù)量,降低它們的種群密度。就鼠害防治而言,一方面可保持環(huán)境的整潔衛(wèi)生,減少鼠類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保護好鼠類的天敵,維持生態(tài)平衡,從而控制鼠類數(shù)量。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一節(jié) 動物的運動 想一想,議一議
答:昆蟲的運動器官是翅和足,魚特有的運動器官是鰭,鳥的運動器官是翼和足,哺乳動物的運動器官是四肢。 動物的運動本質上都是靠肌肉的收縮,這種說法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動物,不過也有例外。有些低等的動物如水母是沒有肌肉的,但是也能進行運動。
觀察與思考 1.答:骨、關節(jié)和肌肉在結構上是相連的,骨與骨通過關節(jié)相連,骨骼肌附著在骨上。肌肉牽動骨繞關節(jié)活動產(chǎn)生運動。 2.答:關節(jié)使骨的運動更加靈活,相當于門上的門軸。 3.答:是。
4.答:人體有關節(jié)的部位很多,主要分布在四肢上,如上肢的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等;下肢的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趾關節(jié)等。
練習
1. (1)(× ) ; (2)(× ) 。 2.( ② ) 3.( C ) 4. 答:不是。如果鳥的胸肌的兩端都附著在同一塊骨上,就無法使骨通過關節(jié)產(chǎn)生運動。。
5. 答:提示: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jié)活動,于是軀體就產(chǎn)生了運動(意思正確即可,不要求學生說的話完全一樣)。
第二節(jié)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想一想,議一議 答:烏鴉的這種行為不是生來就有的,是由于烏鴉在城市里長期生活,慢慢認識到紅綠燈和汽車的特點,逐漸學會的。
資料分析 1.答:資料2、3、5是先天性行為,資料1、4、6是學習行為。
3
行為是比先天性行為更高級的一種行為。
3.答:先天性行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美國紅雀喂養(yǎng)金魚的行為是出于本能,但這對美國紅雀來說,是一種浪費,對本物種的延續(xù)沒有意義。如果一種動物只具備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這種生物就會因找不到食物或無法逃避敵害而被大自然淘汰。研究發(fā)現(xiàn),就連動物中最低等的草履蟲,也是具有學習行為的。
先天性行為不能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不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xù)。
4.答: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偟膩碚f,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也就越差。走簡單迷宮的蚯蚓,要經(jīng)過200次以上的嘗試和錯誤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而走復雜迷宮的小鼠學習就快得多。對于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或不同種動物來說,即使學習條件相同,學習的速度也會有差別,這是因為學習行為也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探究 1.答:如果用不同的小鼠分別做實驗,它們“嘗試與錯誤”的次數(shù)可能會不同,說明學習行為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2.答:用2只以上的小鼠做實驗,減少個體差異對實驗的影響,使實驗結果更真實可信。
另外,因為有些小鼠天性會偏向一邊轉彎(向左或向右),設計迷宮時必須注意,幾個關鍵點的位置既有必須向左走又有必須向右走才能走出迷宮的設計,等等。
練習 1. (1(× ) ; (2)(× ) ; (3) (√ ) 。 2. 答:剛出生的嬰兒就會吃奶,這屬于先天性行為。這種行為對于嬰兒的生存非常重要,保證了嬰兒攝食的基本需要。
3. 答:蜘蛛結網(wǎng)是先天性行為。
4.答:動物越高等,學習行為就越多。學習行為越多,適應性也越強,對動物的生存就越有意義。(讓學生舉出自己觀察到動物的各種生動有趣的實例,并在課上交流。)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
想一想,議一議
答:這是一種本能,是先天性行為?;鹣伿菭I群體生活的,組成筏子的工蟻雖然“犧牲”了,但是群體中的其他成員得以生存下來,繼續(xù)本物種的生存和繁衍。因此,這種行為雖然對個體是不利的,對群體乃至個體是有利的。
探究 1.答: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是依靠氣味,即利用嗅覺,嗅覺感受器分布在觸角上。此外,螞蟻也能利用觸角的觸覺功能相互溝通。
2..答:沒有通信,動物的個體間就無法取得聯(lián)系。對群體生活的動物來說,孤立的個體取食和御敵都很困難,不同性別交配繁殖也將受到影響。
旁欄思考題 答:.動物的社會行為對動物的生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許多弱小的動物和性情溫和的草食動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螞蟻、野牛、羚羊等??咳后w的力量往往能戰(zhàn)勝天敵的侵襲,有效地保證物種的繁衍。
練習 1. (1)(√) ; (2) (× )。 2.答:馬、羊、雞、獅等動物的群體中都有最占優(yōu)勢者。
3.答:虎是強壯的捕食者,它有能力孤軍奮戰(zhàn)獲得食物。它的感官敏銳、行動敏捷,有足夠的耐心和爆發(fā)力,取食時用的是伏擊戰(zhàn)術。雖然單獨作戰(zhàn)勝算的可能性小一些,可一旦勝利就能獨自享用食物。狼的耐力好,但單獨獲取食物的能力低于虎。因此集群捕食是狼的優(yōu)勢,因為這要比孤軍奮戰(zhàn)取勝的概率大得多,但得到的食物需要大家分享。
4.答:除螞蟻外,許多動物都有通訊行為,如蜜蜂、獼猴、黑猩猩等。通訊行為在生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單獨生活的動物,在生殖期間也會進行信息交流,進行交配繁衍后代。
5.答:提示:相似之處是,社會群體內(nèi)部有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個體之間有信息交流;社會群體中有等級之分;等等。
區(qū)別:人類社會要比動物群體復雜得多,如人類社會的行為受道德約束,由法律來規(guī)范;成員之間需通過復雜的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等。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想一想,議一議
答:羊草是我國北方草原的重要牧草,是羊、馬等的主要食物來源,但放牧過度將會導致羊草被大量消耗,引起羊草枯竭,反過來又影響動物的食物來源欠缺,以致因沒有食物而終究死亡,導致羊草生態(tài)系統(tǒng)崩潰,整個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
然而適度的放牧卻有利于羊草的生長繁殖。因為羊等動物在消耗牧草的同時,其產(chǎn)生的糞便等反過來排到草場為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提供更多的無機鹽等肥料,這樣從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植物的生長。所以適度放牧增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結構即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變得更復雜,使北方草原生態(tài)平衡穩(wěn)步良性發(fā)展。 資料分析
1.答:不能。因為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某種動物與其他生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當某種動物被滅殺后,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響該動物所生存的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如“剿滅麻雀”,會使一些農(nóng)作物害蟲的數(shù)量增加,從而使農(nóng)作物受到危害。
2.答:不能。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營養(yǎng)關系。當某種動物數(shù)量增多時,以該動物為食的動物也會增多,從而限制了這種動物的數(shù)量。此外,動物因生存所需的空間和食物有限,其數(shù)量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例如,野兔數(shù)量增加,會使以野兔為食的狼的數(shù)量增加,而狼的數(shù)量增加又反過來限制了野兔的數(shù)量增加;野兔還要與牛羊爭奪生存的空間和牧草,所以野兔的數(shù)量不可能無限增長。
3.答:無害。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相同時間內(nèi),有螞蟻的金合歡比無螞蟻的金合歡生長快。
4.答: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應從維護生物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按照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各種動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動物對人類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護和控制、開發(fā)和利用動物資源。
練習 1. (1)(×) ; (2) (× )。
2.答: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有些植物與蜜蜂形成了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桃、李、蘋果等植物就是靠蜜蜂來傳粉繁衍后代的。如果沒有蜜蜂,這些植物的傳粉過程將會受阻,從而影響所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其他
4
動物,人的生活也必定受到影響。
3. 答: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引入害蟲的天敵來控制害蟲,對環(huán)境沒有污染,但是見效慢,適于在害蟲未造成嚴重危害時使用。使用農(nóng)藥控制害蟲,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但是見效快,若害蟲突然暴發(fā)時用這種方法比較有效。
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想一想,議一議
答:防止細菌感染,傳播疾病.散養(yǎng)的雞抵抗力強。 探究
提示: 1.答:防止空氣中的細菌和真菌孢子等落在培養(yǎng)基上。設置對照。一套培養(yǎng)皿不做處理,為對照組;另一套培養(yǎng)皿在選定的環(huán)境中處理,為實驗組。 2.在恒溫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都需要在同一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要保持一致,控制變量。
討論: 1.答:可以殺死其中的細菌;無菌棉棒是為了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培養(yǎng)基。
2.答:接種。
3.答:細菌和真菌是無處不在的。但在不同環(huán)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幣上附著的細菌和真菌較多。
4.答:經(jīng)過高溫滅菌處理并密封的環(huán)境以及真空中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有這種情況存在,滅菌徹底且滅菌后保持密封。
5.答:水、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練習 1. (1) (√ ) ;(2) (×)。 2.( C ) 。 3.答:這個實驗結果表明A、B兩種細菌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有區(qū)別。A細菌能夠在鹽水環(huán)境中生存,而B細菌不能夠在鹽水環(huán)境中生存。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可以說明不同細菌需要的生存條件是不同的。
4.答:泡菜壇加蓋后用水封口,目的是防止外界的空氣進入壇內(nèi),造成壇內(nèi)缺氧的環(huán)境,泡菜發(fā)酵所需的乳酸菌能夠在缺少氧的環(huán)境下生存,把蔬菜中的有機物轉變?yōu)槿樗帷?/p>
第二節(jié) 細 菌
想一想,議一議 答:
破傷風桿菌是在無氧或缺氧的條件下生存的細菌。傷口深時(缺氧),它才會生存并繁殖,導致人患破傷風。只是表皮劃傷,傷口淺它無法生存和繁殖,不會得破傷風。 預防方法,減少或避免受傷;受傷后及時清理傷口,傷口深時,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觀察與思考 1答:.細菌的結構特點是:具有細胞壁,沒有細胞核、葉綠體。有遺傳物質──DNA(雖然有DNA集中區(qū)域,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
2.答:由于細菌的細胞內(nèi)沒有葉綠體,所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只能依靠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活,它的營養(yǎng)方式是異養(yǎng)型。
技能訓練
因為細菌是進行分裂生殖的,就是一個分為兩個,所以,4 h之后手上的細菌數(shù)目應為25 600個(即100個×28=25 600個)。要養(yǎng)成搞好個人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要經(jīng)常洗手、洗澡、換洗衣物,這樣才能減少自身攜帶的細菌數(shù)目,減少被細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練習
1. (1) (× ) ; (2) ( ×) 。 2.( C )
3.答:細菌分布廣泛一是與它靠分裂生殖有關;二是與利用芽孢度過不良環(huán)境有關。在環(huán)境干燥、溫度較低時,細菌的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輕,可以隨風四處飄
散,當芽孢落在適宜環(huán)境中,又能萌發(fā)為細菌,這樣細菌就可以廣泛分布在生物圈中了。細菌繁殖快,又能適應不良環(huán)境,因此廣泛分布在生物圈中。【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
4. 答:我們每時每刻進行著呼吸,鼻腔黏膜上的黏液會將空氣中的細菌或細菌芽孢粘住,口腔黏液內(nèi)也會殘留有細菌等微小生物。當人們咳嗽或打噴嚏時,氣流會把口腔和鼻腔中的黏液帶出很遠,黏液中的水分很快蒸發(fā),細菌等微小生物隨著氣流四處散布。如果這些細菌或其他微小生物有可能引起疾病,就會威脅到其他人的身體健康。因此,每個人在咳嗽或打噴嚏時,都要使用手帕或紙巾阻擋液滴擴散,而且避免沖人咳嗽或打噴嚏。
第三節(jié) 真 菌
想一想,議一議
答:蘑菇?jīng)]有根、莖、葉,它的生長有光無光都可以。力,從而達到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目的。
4.答:細菌和真菌是廣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在長期的進化中與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之間建立了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有些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的生活有利,有些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的生活不利,但是細菌和真菌或寄生生活或與動植物共生,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客觀辯證地看待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的關系。
第五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想一想,議一議
答:沼氣池中的甲烷菌可以在無氧條件下,利用農(nóng)作物秸稈、人糞尿、禽畜糞尿中的有機物分解生成甲烷,甲烷是沼氣的主要成分。
演示實驗
答: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它們能將糖類物質分蘑菇和植物不同,它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生活,所以蘑菇不是植物。
觀察與思考
1.答:酵母菌是單細胞真菌,其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等結構。
2.答:青霉孢子的顏色呈青綠色,著生狀態(tài)像掃帚。 練習【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
1. (1)(√ ) ; (2)(√ ) ; (3)(√ ); (4)(× ) 。 2. 細菌的特征是①④ ,真菌的特征是②③ 。 3. 答: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提供了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物質,所以霉菌容易生長。
第四節(jié)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想一想,議一議
答:不會,因為自然界中的細菌、真菌會分解落葉。 觀察與思考
1.答:有機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
2.答:.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起分解者的作用,它使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為簡單的無機物,這些無機物,如無機鹽和二氧化碳又可以被植物利用,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機物,又為動物所食用。 旁欄思考題
答:過量服用抗生素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使原本在正常情況不能致病的菌變?yōu)橹虏【⒋罅糠敝?,其產(chǎn)生的毒素將會引起腸道疾病。
技能訓練
1.答:因為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組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無細菌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甲乙兩組要用相同的樹葉。
2.答:因為細菌適宜生活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 3.答:方案3更能說明問題。因為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所處的條件完全相同(都進行滅菌處理);而實驗后,除單一變量(接種與不接種)外,對照組與實驗組又處于相同的條件下(無菌的條件)。可見,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響實驗的干擾。因此,與方案1和方案2比較,方案3的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練習
1.(1)(√);(2) (×) ;(3)(√)。 2.(B )
3. 答:豆科植物的根上長有根瘤,根瘤中生活著固氮菌,它們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氮氣,使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增高。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較大的元素,當植物得到大量氮元素時一般生長得就好。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人們常常通過種植豆科植物使土壤中氮元素增多,提高土壤的肥
5
解車公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在培養(yǎng)瓶中可以看到旗袍的產(chǎn)生,擠癟的氣球會脹大。
觀察與思考
1.答:圖中有5種保存食品的方法。
2.答:蘑菇——脫水法;咸菜、咸蛋——腌制法;這些方法依據(jù)除去水分防止細菌和真菌生長的原理;牛奶
——巴氏消毒法或高溫短時間加熱法,采用加熱殺滅細菌的原理;肉腸——真空包裝法,采用真空包裝隔絕空氣抑制細菌或真菌生長的原理;水果、玉米罐頭燈——罐藏法,采用高溫消毒和防止外界細菌和真菌接觸的原理。 3.答: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如滲透保存法、煙熏法、凍干法等除去水分防止細菌和真菌的生長;低溫冷藏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繁殖的方法;使用防腐劑如二氧化硫殺滅細菌的方法等。
練習
1. (1) (√ ); (2) (√ )。 2. (D)
3. 答:防腐劑是指天然或合成的化學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藥品、顏料、生物標本等,以延遲微生物生長或化學變化引起的腐敗,從而延長保存期。絕大多數(shù)飲料和包裝食品為了保存較長時間,往往都要添加食品防腐劑。國家規(guī)定使用的防腐劑有亞硝酸鹽、二氧化硫、苯甲酸、苯甲酸鈉、山梨酸、山梨酸鉀、丙酸鈣等25種。
第五章 病毒
想一想,議一議
.答:沒有細胞結構。
練習 1. (1) (√ ); (2) (√ ) ; (3) (× ) 。 2.大小:非常?。?0~300nm) ; 種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噬菌體三種; 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nèi)部遺傳物質; 觀察工具:電子顯微鏡;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細胞內(nèi); 繁殖方式:利用寄主細胞內(nèi)的物質,病毒的遺傳信息,制造新病毒。
第六單元 第一章 根據(jù)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第一節(jié)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想一想,議一議 答:了解菜粉蝶的生長發(fā)育和行為,可以選擇查閱《蝴蝶》這一本;想了解蛾的相關資料,可以查閱《昆蟲學》和《無脊椎動物學》;想了解青蛙可以查閱《動物學》。
觀察與思考(P97)
1.答:分別屬于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
2.答:不屬于同一分類等級,A、B是被子植物類群中的,等級應低于C、D、E、F 。
3.答:有種子的植物(種子植物)可以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電子版(五)
八年級上生物課本目錄 Microsoft Word 文檔
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jié)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二節(jié) 細菌
第一節(jié)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第三節(jié) 真菌
第四節(jié)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二節(jié) 線形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
第三節(jié) 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 科學技術社會 以菌治蟲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 養(yǎng)殖專業(yè)戶 第五節(jié)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第四節(jié) 魚 科學技術社會 “超級細菌”近在
第五節(jié)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咫尺
第六節(jié) 鳥
生物學藝術 動物與造型藝術
第七節(jié) 哺乳動物 第五章 病毒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 獸醫(yī)師 科學技術社會 狂犬病和狂犬病病 毒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一節(jié) 動物的運動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生物學與文學 借動物以言志
第二節(jié)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第一章 根據(jù)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科學技術社會 動物行為學家的新 第一節(jié)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裝備 第二節(jié) 從種到界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
猩交朋友
第二章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社會 動物與仿生 第三章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本文來源:http://63xf.com/keben/52275.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