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隨筆】
依據(jù)幼兒園《保教指南》的學習,我們依然會堅持做好幼兒園的保教工作,切實提高本園的保教質(zhì)量,關(guān)注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使本地幼兒享受到優(yōu)質(zhì)的幼兒教育。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中班五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1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中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科學研究表明,手的活動對腦細胞的發(fā)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對于幼兒期的孩子來說,雙手的靈巧又能促使智力的發(fā)展,其道理就在于此??墒乾F(xiàn)在,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年輕的媽媽對孩子寵愛過度,從而導(dǎo)致孩子動手能力的下降,又加上家長工作方面的壓力,一般孩子都由老人撫養(yǎng),很多老人由于缺乏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導(dǎo)致孩子上幼兒園時,生活自理能力較弱。針對這一情況,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就應(yīng)該對癥下藥。首先,教師要做好家長工作,建立家園協(xié)調(diào)教育,讓孩子先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由過去的家長包辦代替,逐漸到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從新發(fā)揮孩子的雙手,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多種鍛煉機會,給予適當?shù)膸椭?。如穿衣服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先伸進一只袖子,然后幫助孩子伸進另一只袖子,我們幫一半留一半,讓孩子在較容易的事情中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又如給孩子玩具時,要告訴孩子這是玩具的家,玩好后要把玩具送“回家”,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動手。其次,在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的過程中,還需要為孩子的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shè)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準備豐富多彩的、足夠的、安全的操作材料,以及各種簡單的工具,安排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鼓勵孩子們自己去動手,做做玩玩,當孩子們被環(huán)境和材料所吸引時,便會產(chǎn)生動手的欲望。這樣,孩子們出于好奇進行的探索興趣就會更高,更積極。結(jié)合不同年齡孩子的特征,開展有效的手工和繪畫活動,幫助幼兒提高動手能力和對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陶冶情操。再次,孩子的學習可以進行同伴的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游戲中,他們通過共同的合作,相互的模仿、啟發(fā)和促進,這樣孩子們在學習中成長著、進步著??傊?,不能忽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不要綁住孩子的雙手,真正將教育落實到實處,有效促進孩子動手能力的發(fā)展。
第2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中班
關(guān)于規(guī)矩,讀者最常問的幾個問題是:對孩子比較寬松,長大以后他會不會無法無天?少一些規(guī)矩、多一些自由對男孩來說,會不會使他越來越?jīng)]有規(guī)矩,從而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快兩歲的孩子是否需要立規(guī)矩?如何界定規(guī)矩和寬松之間的尺度?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小時候如果給他自由,他長大就會無法無天。持這種觀點是對人性不信任,認為人是帶著原罪出生的,如果不加以管束和懲罰就會變得很差。其實人性非常善良,尤其是孩子,天性非常純美,這是每一個兒童與生俱來的本性。有些孩子成年之后有破壞力,不是因為他小時候被慣得太多,而是他受到的暴力太多或者說管束太多所致。所以不要害怕把孩子慣壞,只要不是慣他做壞事,只要在正常范圍內(nèi),就允許孩子干一些他愿意干的事情。關(guān)于自由和規(guī)矩,其實是大家感到最迷惑的一個問題。之所以迷惑,是不理解教育中的自由是什么。很多人認為自由是放任自由,什么也不管,干壞事也不管,但這是對自由的誤解。真正的自由是解開孩子繩索,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在安全、道德的底線上允許孩子做一些事情,甚至使一些小壞都沒問題。不要擔心孩子變壞,恰恰是那些從小獲得真正自由的孩子、生活得自由自在的孩子,長大了才會講規(guī)矩、有規(guī)則。因為他們在自由中獲得自信,也獲得自由的"力量。那些從小被管束過多的孩子也會很講規(guī)矩,但他們蓬勃的生命力在規(guī)矩中框住了。這樣的孩子很老實、沒有創(chuàng)造力,甚至萎靡消沉。如果要付出這樣的代價,講規(guī)則有什么用?一定要相信人的向心力,就像向日葵向著太陽一樣,一個孩子在自由中成長,自然會成長得自由、美好,不要擔心。我一向主張無為而治,相信得到充分愛的孩子會做出正確選擇,不需要父母太多干涉,即使是兩歲的孩子。兩歲是孩子從極其柔弱開始成長為一個幼兒的階段。兩歲的孩子開始萌發(fā)一種意識,開始以自己的眼光看問題、做判斷,開始嘗試獨立做一些事情,這樣會被很多家長認為是不聽話了,這其實反映了家長自身的脆弱。恰恰是那些做事極其嚴謹、雷厲風行,或者極其能干的家長,孩子在他們眼里特別容易變得不聽話,因為他們常常把自己的意志過多地強加到孩子身上,總覺得“我希望你這么做,你沒有這么做”,“你怎么變成這樣子”,就將孩子定義為不聽話。實際上,這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接納兒童,沒有寬容弱小。我們應(yīng)該真正把孩子當做孩子去愛,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的確很難界定規(guī)矩和寬松的尺度,就像無法輕易界定好與壞一樣,只能放在具體案例、事件中去分析。總的原則是,不出危險,也不妨礙他人,就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對父母而言,做榜樣、做表率、給建議、正面肯定,比生硬地立規(guī)矩要好得多。有時候我們給孩子立很多沒有意義、無聊的規(guī)矩,還誤以為是好東西,生硬地讓孩子服從,這并不是—件好事。比如說,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這是公德,但在不重要的場合,孩子喧嘩幾聲,大聲叫喚幾聲,真不是問題。由于成年人太注重所謂的安靜,不允許孩子說話,實際上是用成年人的規(guī)則擾亂了童年的自由自在。
第3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中班
剛剛?cè)雸@的孩子被老師帶進了圖書館,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課。老師的背后是一排排擺滿了書的書架。“孩子們,我來給大家講個故事好不好?”“好!”老師從身后的書架上抽出一本書,講了一個童話故事。老師講完故事后對孩子們說:“孩子們,這個故事就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崩蠋熗nD了一下,問:“有哪位小朋友也能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呢?”一位小朋友馬上站起身講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稚嫩的童聲在室內(nèi)回蕩。老師用一張上好的紙,很認真地把這位小朋友講的“故事”記錄下來?!跋旅妫艺堃晃恍∨笥褋頌檫@個‘故事’配個*圖。”一位小朋友主動站了起來,走上前,在紙上畫了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又畫了一個“我”。老師認真地伸出雙手把它接了過來,附在剛才記錄的“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張精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了一起。老師在封面上寫上了作者和*圖者的姓名,并寫上“出版日期”。最后,老師把這本“書”高高舉起:“大家瞧,這是兩位小朋友‘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你們看到了,寫書并不難。雖說你們現(xiàn)在年齡還小,只能‘寫’這樣的小書,但我相信等你們長大了,學會很多知識以后一定能寫出大書,成為偉大的作家?!逼鋵?,簡單也是教育藝術(shù)。這節(jié)“作文課”因其“簡單”,才格外富有感染力,讓孩子初次品嘗就喜歡上了學習。我以為,越是高超的教育藝術(shù)越是簡單的。無論是活動氣氛的營造,還是具體過程的展開,抑或材料的準備,都毋需刻意,簡單才顯自然。這其中,關(guān)鍵在于教師要能巧妙、合理地利用“簡易的環(huán)境”,讓教育在這“純凈如水”的滋潤中獲得效果?;顒舆^程的簡單,一是行動的“簡約”,教師“惜言如金”“惜力似銀”,只在必須說和必須做的時候才給予必要的幫助。教師要充分提供機會、平臺,鼓勵孩子動口動手,不要怕孩子說得不流利,做得不準確。二是程序的“簡約”,環(huán)節(jié)應(yīng)“格外清晰”,轉(zhuǎn)折少一些,節(jié)奏緩一些,以照顧到孩子的差異,充分展示教學過程的細膩和精致,讓每個孩子都尋找到自己喜歡的“美味”。此外,對于成功的體驗也應(yīng)是簡樸的。一是讓參與者成為成功者,就像本案例,聽故事的、講故事的、畫*圖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獲取不同程度的成功。二是讓努力者成為成功者,讓努力者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收獲。簡單也是好的教育。與其讓過于花哨的形式、過于繁瑣的過程、過于迷茫的模式捆綁住孩子,不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簡單資源”,讓教育呈現(xiàn)出美好、溫馨的形象,煥發(fā)出迷人的光*。
第4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中班
每次我上早班,我都滿臉笑容地迎接每一位幼兒的到來。
記得一天早上,我在教室門口遠遠地看到我們班的李溢龍來了,可到了教室門口,他卻不愿進教室了,嘴里嘟囔著,說肚子不舒服,肚子很疼,他的媽媽看到我來了,就把我拉到一邊說:“林老師,我們阿龍今天裝肚子疼,不肯到幼兒園來上學。因為昨天身體不好,拉肚子,在家休息,今天好了,可是他還不想來,就裝肚子疼。老師你的幫我想想辦法吧?!蔽艺f:“你先回家去吧,這里交給我了?!闭f完,李溢龍的媽媽走了。我走向他,牽著他的手進了教室,可是他還是往后縮。我蹲下來說:“李溢龍,媽媽剛才和林老師說好的,今天你如果在幼兒園里肚子疼得很厲害,就打電話給她,她帶你到醫(yī)院里去,現(xiàn)在你的肚子不痛,就要跟老師學本領(lǐng)?!蔽矣终f:“李溢龍,如果你的肚子真的很痛就要和老師說,老師會通知你媽媽帶你到醫(yī)院去看醫(yī)生的,醫(yī)生給你打針,明白嗎?”我特意把醫(yī)生給你打針說得重一些,果然,一直到放學他動沒有說一聲肚子痛。
李溢龍真的肚子痛嗎?不是。他是有時侯厭惡上幼兒園,是因為他享受著另一個愉快的刺激。李溢龍的刺激就是在家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寵愛,平時習慣了講臟話,習慣了上幼兒園就得用買零食做替換條件,久而久之,若家長不順從,他便會想出各種理由拒絕上幼兒園。
所以家長在家不能過分地寵愛孩子,更不能以買零食或玩具來換取自己孩子上幼兒園的條件。
第5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隨筆中班
對于幼兒教師而言,新入園的孩子除了“分離焦慮癥”讓我們頭痛,還有一個最值得教師重視的,便是讓幼兒體會“謙讓”。
今日午睡有一件事讓我記憶尤為深刻。我們班有一對龍鳳胎——叮叮、當當。對于上過早教的她倆來說,“分離焦慮”這個坎早已過去。由于他倆都比較好動,午睡期間精神狀態(tài)極佳,一入睡室便爭著要教師陪伴在一旁,我原本打算先哄睡當當,再“轉(zhuǎn)戰(zhàn)”叮叮。但在我陪同當當?shù)倪^程中,叮叮一向異常不開心在床上爬來爬去,左右翻滾,最終索性皺著眉頭張嘴大哭——“要媽媽”。當當輕聲與我交談“教師你去陪叮叮吧,我是哥哥,我自我睡覺?!闭f完這些話,當當主動讓我去到叮叮身邊陪伴她,他也如他自我所說,乖乖睡著了。
休息時間結(jié)束后,我將當當?shù)男袨榧皶r和小朋友分享,并對當當主動提出的“謙讓”進行貼紙獎勵。獎勵生效后,午時的活動讓我明顯感受到叮叮對其他小朋友的態(tài)度有所轉(zhuǎn)變,對玩具和點心不但不爭搶,還會拿著給更需要的,哭鬧的小朋友。
生活中一些細微的行為動作,在孩子們的眼里,可能會成為教師重視程度及愛意多少的表現(xiàn);一旦孩子明白了你的鼓勵機制及動作含義,他可能會更加進取主動去配合你;這一方式方法,也更有利于班級的管理及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愿每一位行走在教育路上的人心中都充滿真愛,讓我們一齊把真愛的種子種進孩子的心里,相信它能生根、發(fā)芽,并結(jié)出喜人的碩果。
本文來源:http://63xf.com/meiwen/159738.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