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文秘資料】
成語:即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上像短語或小句但有了定型的語言備用單位。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成語特點,以供大家參考!成語特點

1、特點:
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固性,不可改動,如:背信棄義、移風易俗。
意義的整體性,并非字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義。如:胸有成竹、三人成虎、水中撈月、快馬加鞭、得寸進尺、斬草除根、下落不明、口耳相傳、心如刀割、不義之財。
形式的整齊性,多為四字格。
2、來源:
古代神話寓言,如:八仙過海、精衛(wèi)填海、開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媧補天、葉公好龍、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黔驢技窮、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刻舟求劍。
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臥薪嘗膽、破鏡重圓、請君入甕、聞雞起舞、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曲高和寡、舉案齊眉、東山再起、敗軍之將、韓信將兵。
古代典籍、詩文,如:文質(zhì)彬彬《論語·雍也》、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切磋琢磨《詩經(jīng)·衛(wèi)風》、聞過則喜《孟子·公孫丑》、洋洋大觀《莊子·天地》。
群眾的口頭語言,如:狼子野心《左傳·宣公四年》、敝帚自珍《典論·論文》、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一干二凈、三長兩短、拐彎抹角、分秒必爭、愛財如命、安家落戶、白紙黑字、百年大計、人山人海、指手畫腳、直來直去、大男大女。
3、作用:恰當運用成語,可以
使文章言簡意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使文章生動形象,如:“掩耳盜鈴”喻自欺欺人、“口蜜腹劍”喻嘴甜心狠、“異想天開”喻想法不切實際、“千言萬語”喻話語很多。
能夠協(xié)調(diào)句式,增強節(jié)奏感,如: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成語特點
成語的數(shù)量很大,情況也是多種多樣的。概括地說,成語是語言中一種習用了的固定詞組或短句,大多是由四個字構(gòu)成的,在句子中一般起著一個語詞的語法作用。
從它的來源上看,則許多成語是將一個歷史事件、寓言故事或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壓縮而成的。例如“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就記載著這樣的事:在漢代我國西南部有一個夜郎國,面積只有一個州那么大,但是他們自以為大得很了。有一次,夜郎國王會見漢朝使節(jié)時問道:“你們漢帝國跟我們夜郎相比,哪一個大?”這個問話,十分可笑,真是太目中無人了。從此就傳了下來,用這四個字來比喻那種妄自尊大的情形。這個例子就是由歷史事件造成的。
再如“刻舟求劍”這個成語,記述了這樣的事:從前楚國有個人坐船過江時,不小心把劍掉下水去了,于是,他連忙在劍落下去的船沿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道:“我的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一會兒,等船停了以后,他就從刻了記號的船沿跳下水去,摸他的劍,結(jié)果沒有摸到。他不知道船是在行駛的,而劍落水以后是不動的,所以,這樣找是找不回來的。后來這個寓言故事就壓縮成了這個成語。
又如有些成語是從名言警句中提取加工而成的,象“后來居上”,來自《史記·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積薪”是堆積木柴,先搬來的自然堆在下面,后搬來的自然放在上面。)“一鼓作氣”,來自《左傳.曹劌論戰(zhàn)》:“夫戰(zhàn), 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意為第一遍擊鼓時士氣最旺盛,第二遍、第三遍擊鼓時,士氣就逐漸衰竭了。)“以逸待勞”,來自《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逸待勞。”(軍事之爭,要以休整好的軍隊來對付遠來而疲勞了的軍隊。)如此等等。
此外,也有許多成語是來自諺語、俗語的,不一定有文獻記載,例如:倚老賣老、坐吃山空、虎頭蛇尾、啼笑皆非、裝模作樣、懸崖勒馬等等。也有許多成語是來自今人的語言的,例如: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厚今薄古、一窮二白、想方設法等等。廣大的作家和人民群眾同樣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成語來。因此,成語雖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古代文獻的、是為古人所創(chuàng)造的。但是,這不等于說,今人就不能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成語來;也不等于說,成語就必須是古已有之的。我們不應采取厚古薄今的態(tài)度。
成語的結(jié)構(gòu)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由前后兩段合成的。例如:狼吞虎咽、手舞足蹈、謹小慎微、胡言亂語、奴顏婢膝、輕描淡寫、裝模作樣、道聽途說、東張西望等等。這是前后語義相似而互相補充的。
又如:眼高手低、名存實亡、人面獸心、口蜜腹劍、外強中干、取長補短、少見多怪等等,這是前后兩段利用反義詞相對照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的。
再如:一窮二白、三心二意、七嘴八舌、五花八門、四面八方、五光十色、低三下四、三令五申、萬水千山、千奇百怪等等,這是前后兩段各插進一個數(shù)目字的。
此外,也有些是前后兩段中有同字重復以加重語氣的,例如:患得患失、任勞任怨、非驢非馬、同心同德、作威作福、不倫不類、再三再四、再接再厲、小手小腳、大吃大喝、大搖大擺等等,這類由前后兩段合成的成語,在結(jié)構(gòu)上有一個特點,就是把兩對相同類別的單詞交叉配合,例如把“東”、“西”和“奔”、“走”, 交叉成“東奔西走”。或者是把構(gòu)成現(xiàn)代漢語兩個雙音詞的詞素(這些詞素在古漢語中是單詞)交叉連接,例如把“甜蜜”和“言語”交叉成“甜言蜜語”等等。第二類是前后相連、不分段的。例如:愚公移山、葉公好龍、杞人憂天、塞翁失馬、門庭若市、百花齊放、死灰復燃、草木皆兵、利令智昏、笑容可掬等等,這是屬于短句的語法結(jié)構(gòu)的。
又如:退避三舍、草菅人命、寄人籬下、指鹿為馬、一丘之貉、旁若無人、一落千丈、恍然大悟、莫名其妙等等,這種類型又跟前邊舉的幾種不同。
成語大部分都是文字上定型了的,即大多數(shù)都不能隨便改字換字或顛倒順序的。例如:“指鹿為馬”,不能改成“指驢為馬”、“胸有成竹”不能改成“胸有成樹”、“東張西望”不能改成“南張北望”、“一清二白”不能改成“三清四白”等等。又如“手舞足蹈”不能顛倒成“足蹈手舞”、“兔死狐悲”不能顛倒成“狐悲兔死”、“七上八下”不能改成“八下七上”等等。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為了表達的需要或別的原因而改動成語的情況,也是常有所見的。例如“知難而退”不好,就改成“知難而進”;“揠苗助長”太難,就改成“拔苗助長”;“事半功倍”也可以為對比的需要而說成“事倍功半”如此等等。
成語是經(jīng)過加工提煉的語言材料,它比起普通詞語來,精煉得多,表達能力也強得多。由歷史故事縮寫而成的,那是不必說了,它背后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能使語言表達得言簡意賅,而又十分生動和形象化。就是一般的成語,也能獲得鮮明、強烈的表達效果。例如“東張西望”借“東”與“西”一一對照,這“張望”一語就非同尋常了,“手舞足蹈”借“手”與“足”一補充,這“舞蹈”一語,就更加具體和形象化了;“一干二凈”借數(shù)字一對舉,使“干凈”一語更加突出了等等。
因此,成語在語言表達上,能夠發(fā)揮很好的積極作用,它是非常有用的語言材料,我們應當學習和掌握這些東西,正確地加以應用,使我們說話、寫文章獲得更好的表達效果。
成語特點
成語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結(jié)構(gòu)固定性
成語的構(gòu)成成分和結(jié)構(gòu)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隨意更變或增減語素。
例如“唇亡齒寒”,不能改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無牙冷”;“胸無點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無有一點墨”。
此外成語里的語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隨意更改。
例如“來龍去脈”不能改為“去脈來龍”;“汗馬功勞”不能改為為“功勞汗馬”。
意義整體性
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它的意義往往不是其構(gòu)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gòu)成成分的意義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如“狐假虎威”,表面意義是“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實際含義是“倚仗別人的權(quán)勢去欺壓人”;“兔死狗烹”,表面意義是“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實際含義是“給統(tǒng)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廢寢忘食”,表面意義是“不顧睡覺,忘記吃飯”,實際含義是“極為專心努力”等等。
語法功能的多樣性
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漢語成語在句子里相當于一個短語,因為短語在一個句子中能充當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語的語法功能也具有多樣性。
漢語成語形式多樣,如上文所說的有四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七字成語、八字成語等等,其中四字成語是漢語成語的主要形式。
所以這里對成語語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語充當句法成分的分析。
風格具有典雅型
成語通常來自古代文獻或俗語中,其語體風格莊重、典雅。
本文來源:http://63xf.com/shiyong/140058.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