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摘抄】
摘抄是指從文刊、文件等資料里閱讀的時候 ,把語言優(yōu)美,值得品析,值得學習的詞語,句子,段落記錄到本子上,閑暇時拿出來翻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范文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篇: 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
北京冬奧會
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第二十四屆奧林匹克冬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冬奧會中我國共斬獲15枚獎牌,獲得9金4銀2銅的好成績,獎牌總數排名第三。作為東道主,此次冬奧會期間的熱點新聞,充分地向世界體現了我國的大國風范。
評論視角:
民族自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金牌。此次冬奧會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民眾對于金牌的關注度和熱度并不像前幾年那樣高,哪怕我們的成績史無前例的好,這其實恰恰表明了,在過去這幾年中,我國的民族自信已經充分建立,在這樣的大型賽事中,民眾對于競技體育的態(tài)度,已經從”渴望金牌“轉化成“觀賞比賽”,更體現出如今,我們的自信心和廣闊的大國胸懷,已經遠遠不局限于小小的金牌。
老將不死,薪火相傳的精神。在本次冬奧會很多項目里,我們都看到了新老運動員之間精神的傳承,例如武大靖、王蒙等,在比賽當中,一代又一代奧運健兒,不斷進步的是實力和技巧,不變的是對勝利的決心和競技體育精神的體現。
中國以冰雪為介,和世界對話。這次冬奧會不論是場館的搭建,還是后勤工作的表現,都讓世界了解到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的中國,是一次很成功的對外傳播,一次很到位的文化輸出。冬奧村里全自動食堂、應有盡有的菜式、豐富新鮮的水果、以及舒適智能的房間,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冰墩墩”......這些都讓各國運動員逐漸改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感受到一個嶄新的、強大的中國。
金句節(jié)選:
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黨和國家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通過北京冬奧盛會,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國家形象,有助于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的內外部輿論環(huán)境。正因此,我們不僅要辦好盛會,也要以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的方式,講好中國再次與奧林匹克結緣的動人故事。
第二篇: 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
1、“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歲。
2、云南漾濞縣連續(xù)發(fā)生地震398次,最大震級6.4級,已致3死32傷;青海瑪多7.4級地震已致13傷共記錄到余震100多次;專家:云南青海地震都與印度板塊活躍有關。
3、“祝融號”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始巡視探測,傳回火星表面影像。
4、教育部:中小學生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年底要取得明顯成效。
5、全國12省份的15個市縣區(qū)入選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qū),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婚姻家庭價值取向。
6、數據:23款中國手游入圍美區(qū)暢銷榜前百,吸金近10億美元。
7、騰訊、快手成為2020東京奧運會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轉播商。
8、通報:大連一轎車撞擊行人致4死3傷,司機已被抓獲。
9、22日下午,河北獻縣5名孩子不幸溺亡,原因正在調查。
10、俄防長:俄羅斯已開始批量生產具有獨立作戰(zhàn)能力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11、歐盟將于7月1日起開始推行“新冠通行證”。
12、印度新冠并發(fā)毛霉菌病病例激增至7250例,已致至少219人死亡。
第三篇: 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
約束愛犬,讓悲劇不再發(fā)生
熱點回顧
據新聞報道,一名12歲女孩牽別人家狗出去玩,途中,狗繩意外將老人絆倒身亡。之后老人家屬回應:沒有追究女孩責任。
近年來,關于犬類傷人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而這也正是養(yǎng)犬矛盾不斷激化的原因。養(yǎng)犬是個人權利,但養(yǎng)犬自由離不開養(yǎng)犬自律。不文明的養(yǎng)犬行為,輕則破壞市容環(huán)境、擾亂公共秩序,重則威脅他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多一些規(guī)則意識,少一些疏忽大意,才能減少悲劇的發(fā)生,也才能不斷提升現代文明對犬類的包容度。希望每一位愛犬人士都要牽緊“文明繩”,做個守法的養(yǎng)犬人。
寫作借鑒
看到這樣一則社會熱點新聞,在惋惜之余,我們更應該看到熱點事件背后的深思。養(yǎng)犬是個人愛好,但也應該收到一定約束。悲劇的頻繁發(fā)生,其評議角度是“規(guī)則意識”“文明包容度”等話題。對于此類事件,寫作中可以簡單闡述事件一二,再發(fā)表個人觀點,論據+論點,更具有思辨性。
第四篇: 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
在新與舊的交織中,融媒體時代不期而至。特別是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后,網絡技術展示出它更加強大的力量,傳統(tǒng)媒體苦心經營的堅固疆界和引以為傲的核心領域不斷被突破和侵入,而互聯(lián)網、智能手機正在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新聞報道積淀的模式、規(guī)范、倫理,已經傾斜或正在倒塌,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理念和方法正在醞釀和萌芽。
受眾為本:讓受眾參與和分享新聞報道
受眾正在被重新塑造。受益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強大功能,進入新的世紀,媒體多功能使用已經成為30歲以下年輕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這些受眾不再希望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強烈要求主動參與到他們閱讀、視聽、評論的內容之中,依據自己的興趣融入其中并參與報道。融媒體時代“受眾為本”的理念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只要受眾需要,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媒體必須提供讓受眾可以參與、可以分享的新聞報道。
受眾為本,意味著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應該視受眾為合作伙伴,甚至與受眾一起共同參與新聞線索搜集、新聞來源確認、報道角度選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19世紀的電報、20世紀的廣播和電視激發(fā)起了新聞報道追求時效性的欲望,今天,移動通信技術推高了新聞報道追求更強時效性的預期。傳統(tǒng)媒體記者精心撰寫新聞以吸引讀者,而融媒體時代的記者也需要撰寫微博或在線新聞以捕捉受眾的注意和興趣。通過發(fā)布文本和圖片,融媒體時代的記者把新聞不斷“推向”公眾;同時,還可以“拉入”想要與其他人分享自己信息的新聞當事人。為增強公眾對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的認識和理解,融媒體時代的記者應全面提供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各類信息和見解。
多重工具:拓展新聞報道領域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讓一種設備同時承擔多項溝通任務成為現實。如果只選擇或偏好使用一種工具采集和傳播新聞信息,融媒體時代的記者在限制自己新聞報道方式的同時,也限制了受眾渴望多樣表達的意愿。多重工具應用,正在打開記者的報道思路,拓展記者的報道領域。
融媒體時代的記者,應該明確自己新聞報道工具箱中每種工具的優(yōu)勢。一張新聞圖片可以提供新聞現場的視覺聚合信息;一段聲音可以讓新聞報道內容權威、可信、感人;圖表讓數字和數據一目了然;三維動畫可以實現報道創(chuàng)意;視頻片段可以展示行動過程;鏈接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語境信息。
多重工具應用的意識,是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必須具備的意識。僅憑借一支筆和一本記錄本,一名記者可以把一篇“房屋著火”的突發(fā)新聞事件報道得既及時快捷又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具備多重工具應用意識的記者,若只有文本報道,對這樣的突發(fā)事件來說無疑是個遺憾。他的報道之中可能有:一段表現消防隊員跳下消防車、抱起水龍頭、沖向火勢肆虐的火災中心的長鏡頭視頻;一段采自第一位目擊者講述火災發(fā)生之初情形的聲音;一張定格在一群互不相識的人七手八腳把一名受傷的小女孩抬上救護車感人情景的照片。
盡管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多種工具,但這種支配和使用應該是明智的??梢允褂妹襟w工具,并不意味著必須使用。融媒體時代的記者在采集新聞信息的過程中已經斟酌使用了各種報道工具,但他們也必須在新聞信息的傳播終端開放式地使用各種設備。
故事驅動:用新聞事實講好新聞故事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就是講一個好的故事和講好一個故事,這在業(yè)界已成為普遍的共識。生花的妙筆、華麗的辭藻、飛揚的文采,對故事驅動型的新聞報道是必需的,但不能沖淡報道的主題和弱化事實的真實。故事驅動,意味著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必須是有效的。無論是來源于像GoogleNews之類的新聞聚合平臺,還是來源于朋友通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推薦,每篇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和重要性,更多地存在于每一個新聞故事之中。
GoogleNews以及社交產品的高級執(zhí)行官RichardGingras,早在2009年就對新聞教育者指出,他的新聞網站開始重新詮釋一篇新聞報道的概念。他認為,過去的新聞媒體在構建單篇新聞報道“內容結構”方面給予了過多的關注?,F在,應該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圍繞一個新聞事件創(chuàng)建在線的“微型網站”和“話題頁面”。他說,一篇新聞報道的發(fā)布不是記者工作的終結,相反,記者應該建設一個“微型網站”,提供新聞事件在線的、最新發(fā)生的內容,受眾在這里可以瀏覽最新更新的新聞報道和新聞背景,也可以參與對新聞事件報道的討論和評論。
按照RichardGingras的思路,故事驅動還要求記者發(fā)展出針對某一新聞主題的“小型區(qū)域”以放置專家的觀點,同時,在這里還要提供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的各個元素,如文本、圖片、音視頻、統(tǒng)計數據等。
專業(yè)主義: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社交媒體天生具備互動和開放的特性,已經觸發(fā)對新聞媒體記者職能的新一輪爭論。博客作者能被視作一名記者嗎?向視頻網站上傳有新聞價值的視頻或在社交網站上更新對新聞事件的文字記錄,能算作是一名記者嗎?
這種爭論可能還會繼續(xù)。但是,現在的情形往往是,正是那些沒有受過新聞專業(yè)訓練,卻知道人們何時需要、需要何種信息的人,僅僅利用一篇博客、一張圖片或一段視頻,就能夠制造出傳統(tǒng)媒體持續(xù)跟進、網絡媒體強烈渲染、全體公民圍觀和評論的媒體事件。
在任何人都可以隨機報道新聞的今天(很多個體也是這么做的),一名專業(yè)記者仍然可以通過滿足公眾服務而建立起媒體的可信度。一名專業(yè)記者還可以通過以專業(yè)的角度提供更加專業(yè)的新聞和信息而向受眾證明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已經成為新聞倫理法則的一部分,并傳承了一個多世紀。討論記者如何適應新媒體的應用,遠比爭論使用新媒體的人員是不是記者更有現實意義。
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布新聞和信息,但專業(yè)新聞記者有所不同。盡管受到時間和資源的限制,他們每一次發(fā)布的新聞和信息都必須被證實是真實和準確的。這也是專業(yè)的新聞記者與隨機報道新聞的人的區(qū)別所在。報道風格的一以貫之和新聞倫理的一貫堅持,給了受眾相信專業(yè)新聞報道的理由。
受眾為本、多重工具、故事驅動、專業(yè)主義,定義著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理念和方法。這些理念和方法雖然并沒有取代記者的傳統(tǒng)價值和報道技巧,卻是對它們的重新發(fā)掘和再次補充。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正在路上。遵循這四條理念和方法,融媒體時代的新聞記者完全可以實現與受眾分享和邀請受眾參與新聞報道的目標。
第五篇: 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
神舟十三號重回地球
4月16日9時56分,在太空遨游半年的神舟十三號飛船在東風著陸場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重回地球懷抱。
評論視角:
航天精神,薪火相傳。從我國發(fā)射第一顆載人航天飛行器開始,至今已過19個年頭,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的飛躍,卻不僅僅在于這19春秋,隨著航天員在太空中完成的任務越來越多,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國航天探索方面的技術也日漸發(fā)展,而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無數位航天人的堅守和信念。
突破之行,敢為人先。此次神舟十三號六個月的航行任務中,三位航天員實現了多個首次,不斷刷新中國航天的新紀錄,也展現出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新高度。例如首次驗證徑向交會對接技術、首次考核并驗證了空間站任務航天員長期駐留的能力、首次利用空間站機械臂操作大型在軌飛行器進行轉位實驗等,王亞平更是成為了首位在太空中進行艙外活動的中國女性。這無疑凸顯了中國航天勇于嘗試,敢為人先的精神。
金句節(jié)選:
從“飛船時代”進入“空間站時代”,記錄著中國航天科技的發(fā)展進步,也反映出中國走出了一條科技自立自強的發(fā)展之路。30年前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規(guī)劃,立足自身條件,不超前、不浮躁,照顧國情,考量當時科技實力,也對未來發(fā)展趨勢有所前瞻。30年后空間站的即將建成則為“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畫上圓滿句號。有評論詼諧地說“只有中國航天把自己做的‘PPT’實現了”,這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正是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zhí)著之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此長周期的重大航天計劃最終抵達了自己的收獲季,不負夢想,不負時代。
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作為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重要標志,中國空間站建成后將成為一個國家太空實驗室,通過珍貴的太空資源致力于科學發(fā)現、服務人類科學事業(yè)。當然,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仍面臨著艱巨挑戰(zhàn),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yè)還需要不斷開拓和登攀高峰,在浩瀚無比的星空,探索更是永無止境。和夢想同行,與創(chuàng)新為伴,爭做奮斗者、攀登者,我們就能更好走向未來。
時政新聞2023新聞素材摘抄相關文章:
★ 新聞摘抄大全
★ 黨史知識摘抄
★ 平語近人語錄摘抄
本文來源:http://63xf.com/meiwen/195697.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