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閱讀答案】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小學生作文網www.zzxu.cn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的閱微草堂筆記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選擇。閱微草堂筆記閱讀答案

閱微草堂筆記閱讀答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嘗為獻縣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時,有疑獄,易服自察訪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
矣,見公合十肅立,呼其徒具茶。徒遙應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權坐別室。”僧應曰:“太守已至,可速來獻。”公大駭,日:“爾何以知我來?”曰:“公,一郡之主也。一舉一動,通國皆知之。寧獨老僧!”叉問:“爾何以識我?”曰:“太守不能識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則孰不識太守?”問:“爾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兩造皆遣其黨,布散道路間久矣。彼皆陽不識公耳。”公憮然自失,因問:“爾何獨不陽不識?’’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問也。公之為郡,不減龔、黃①,然微不慊③于眾心者,日好訪。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預為蠱惑計也,即鄉(xiāng)里小民,孰無親黨,孰無恩怨乎哉?訪甲之黨,則甲直而乙曲;訪乙之黨,則甲曲而乙直。訪其有仇者,則有仇者必曲;訪其有恩者,則有恩者必直。至于婦人孺子,聞見不真;病媼衰翁,語言昏聵,又可據為信讞乎?公親訪猶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
有幸乎?且夫訪之為害,非僅聽訟為然也。閭閻利病,訪亦為害,而于河渠堤堰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則遏以自肥,水有患則鄰國為壑,是其勝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為永遠安瀾之計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應預世間事,況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濟眾,茍利于物,固應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語,競不訪而歸。次日,遣役送錢米,歸報公日:“公返之后,僧謂其徒曰:‘吾心事已畢。’競泊然逝矣。”
姚安公②曰:凡獄情虛心研察情偽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勝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為說法乎?
節(jié)選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注:①龔、黃:龔遂、黃霸,均是方正廉潔,政績突出的好官。
?、谝Π补鹤髡呒o昀的父親,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坫唬翰粷M,不高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官太平府時,有疑獄 獄:案件
B.彼皆陽不識公耳 陽:同“佯”,假裝
C.本不應預世間事 預:干預
D.公沈思其語,竟不訪而歸 竟:竟然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太守且至 且夫訪之為害
B.公之為郡,不減龔、黃 訪之為害,非僅聽訟為然也
C.則甲直而乙曲 竟不訪而歸
D.再寄耳目于他人 而于河渠堤堰為尤甚
3.下列選項中不全屬于老僧反對恕齋私訪的理由的一項是
A.一舉一動,通國皆知之 太守不能識一郡之人
B.訪乙之黨,則甲曲而乙直 訪其有仇者,則有仇者必曲
C.婦人孺子,聞見不真 病媼衰翁,語言昏聵
D.神奸巨蠹能預為蠱惑計 小民各私其身家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守恕齋曾經擔任獻縣縣令,后來,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辦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時,難下決斷,便采取“便服暗訪”方法。
B.太守便服暗訪被識破,深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觀色的能力而折服,繼而憮然若失;但終能虛心求教,可見確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認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潔,政績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過“便服暗訪”的做法來幫助斷案,很難了解到實情。
D.太守聽到老僧的意見后,決定停止這次下鄉(xiāng)的暗訪行動,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門里的差役,帶了一些銀兩和糧米,送到廟里來,向老和尚表謝意。
5.斷句和翻譯。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
姚安公日:凡獄情虛心研察情偽乃明信人信已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勝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為說法乎?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俅瞬惶厣窦榫摅寄茴A為蠱惑計也,即鄉(xiāng)里小民,孰無親黨,孰無恩怨乎哉?
?、谄埨谖?,固應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答案:
1.D(竟:最終,終于)
2.B:助詞,用在主謂之間(A副詞,將要/句首發(fā)語詞;C連詞,表并列/連詞,表承接;D憑借,依靠/對于)
3.A(“太守不能識一郡之人”不能作為理由) .
4.B(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無“察言觀色”)
5.(1)姚安公曰:凡獄情/虛心研察/情偽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勝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為說法乎?
(2)①這樣,不只大奸大惡的人能預先設好迷惑你的計劃,就算是鄉(xiāng)下的一般百姓,淮沒有親近的同伙(朋友),誰沒有恩人仇人呢?
?、谌绻麑λ擞欣緛砭蛻撁八勒f出來。希望您細細(認真)考慮。
參考譯文:
恕齋先生,曾經擔任獻縣縣令,是一個好官吏。在太平府做官時,遇到疑難案件,就改穿便服親自去查訪。恰巧來到一座小廟休息,廟里的老和尚已經八十多歲了,向他合掌肅立施禮。隨即吩咐徒弟備茶。徒弟遠遠地答道:“太守就要來了,你還是領這位客人到別屋去坐一會吧!”老和尚說:“太守大人已經來了,趕快沏上茶來。”恕齋先生大驚:“你怎么知道我來?”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舉一動,全郡人都知道,哪里僅僅是我知道呢?”恕齋先生又問:“你根據什么認識我?”老和尚說:“太守不能認識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誰不認識太守呢?”恕齋先生又問:“你知道我為什么事而來嗎?”老和尚說:“你是為某某案子來的。這個案子的原告和被告兩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 馬等著你去查訪。不過,他們都假裝不認識你罷了。”太守聽這一說,悵然若失,于是問:“那你為什么不跟他們一樣也假裝不認識我呢?”老和尚跪地叩頭,說:“我該死,我該死。我就希望你這樣一問。您治理地方的政績,并不比龔遂、黃霸的政績差,然而百姓對您稍微不滿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歡便服暗訪。這樣,不只大奸大惡的人能預先做好迷惑你的計劃,就算是鄉(xiāng)下的一般百姓,誰沒有親
近的同伙,誰沒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訪甲的同伙,他就會認為甲在理而乙理虧;您查訪乙的同伙,他就會認為乙在理而甲理虧。您查訪跟他有仇的人,他就會認為他的仇人理虧;您查訪對他有恩的人,他就會認為他的恩人在理。至于那些婦女小孩,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話又說不清楚,又怎么能拿來作為判案的確鑿根據呢?您親自查訪還是如此,何況是依靠別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錯誤呢?;便服暗訪成為禍害,不僅僅調查官司是這樣,民間的利害沖突,便服暗訪也會成為禍害,對于河渠堤壩而言尤其突出。百姓對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對自己有利就攔截來讓自己受益,對自己有害就把別人相鄰的土地作為排水溝,這就是他們取勝的計劃。誰愿意全盤考察地形地勢,制定長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塵世之外的人,本來不應該干預世間的事務,何況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張舍棄自己幫助眾生,如果對他人有利,本來就應該冒死說出來。希望您認真考慮。”恕齋先生認真思考老和尚的這番話,最終不再暗訪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門里的差役,送一些銀兩和糧米到廟里來,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匯報:“昨天大人回來以后,老和尚對他的徒弟說‘我的心事已經完成了’,最后平靜地辭世了。”
姚安公認為:“大凡是案情,只要虛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zhèn)?,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對的。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說的是對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說得完的。怎么才能再來一個老和尚,也給我們說說法呢?”
本文來源:http://63xf.com/yuwen/23843.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