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歷史教案】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東風鎮(zhèn)[1],生于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zhèn)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下面是中國文庫網63xf.com分享的張學良簡介,供大家參考!張學良的簡介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東風鎮(zhèn)[1],生于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zhèn)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yè)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于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后任中華民國陸??哲姼彼玖?,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后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歲。
求學階段

張學良1917年在其父張作霖軍中服役。
1919年就讀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
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畢業(yè),初任東北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
直奉戰(zhàn)爭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zhàn)爆發(fā),張學良與郭松齡指揮的東路軍奉軍第三混成旅,張學良任旅長,經過霸縣戰(zhàn)斗和山海關阻擊戰(zhàn),成為了第一次直奉大戰(zhàn)當中,奉軍惟一取勝的部隊。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爆發(fā),張學良率領奉軍第三軍與姜登選的奉軍第二軍為東北軍入關的主力軍,經過張學良部隊的猛攻,奉軍突破山海關,直搗北平。戰(zhàn)后,張學良升為京榆地區(qū)衛(wèi)戍總司令。

張學良(6)東北易幟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張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張學良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fā)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后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哲姼彼玖?、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中東鐵路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yè)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蘇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中原大戰(zhàn)

張學良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wèi)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fā)起挑戰(zhàn)蔣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zhàn),5月蔣介石宣布“平叛”,史稱中原大戰(zhàn)。
1930年6月21日,蔣介石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許諾平津地區(qū)的軍政、財權均歸張學良掌握,黃河以北地區(qū)全由張學良節(jié)制,還任命張學良部于學忠為平津衛(wèi)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王家楨為外交部次長,又以數千萬元巨款收買。
張學良于1930年3月1日發(fā)表《勸告蔣閻息爭通電》,表示“邦家多難,非息爭不足以圖存”,聲稱自己中立并調停勸和。
1930年9月18日, 張學良發(fā)出擁護中央、呼吁和平的“巧電”, 不失時機地出兵華北,10多天時間,東北軍即完成了對平津地區(qū)的占領。10月15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wèi)聯電張學良,表示接受和平解決。隨后,閻、馮聯袂下野,晉軍、西北軍分別為張、蔣收編。
1931年張學良為了討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虛。
九一八事變
中原大戰(zhàn)及萬寶山事件發(fā)生后,全球經濟大恐慌環(huán)境下,剛從內戰(zhàn)中恢復的華北及東北的統一的中國國家主權和日本的南滿鐵路的特權,沖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zhàn),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沖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fā)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張學良本人的說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維護其南滿鐵路的特權。事變發(fā)生后,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沖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占了東三省全境。
1931年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于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fā)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民眾開始了日軍統治的14年悲慘生涯。
西安事變
1934年2月,張學良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

張學良(3)1935年4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陜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采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中共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zhàn)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產黨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zhàn);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guī)模的群眾游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愿示威。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fā)出關于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zhàn)。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zhí),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楊虎城曾找張學良商議釋放蔣介石的四項條件:一是蔣介石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聲明(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fā)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17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后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決。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南京政府內部以親日派何應欽為首,陳立夫、陳果夫、戴季陶等極力主張武力解決。

張學良12月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作出“討逆”決議,由保應欽任“討逆總司令”,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兵發(fā)潼關;并派飛機先行轟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何還給在意大利養(yǎng)傷的汪精衛(wèi)打電報讓其“速歸”。相對于何應欽的武力討伐,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孫科等人,則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在南京奔走游說,為營救蔣介石積極活動;17日,中國共產黨應張學良邀請,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中共黨內也出現過“殺蔣”;22日,宋美齡等到西安;24日,蔣中正口頭答應了六項協議;25日下午,張學良與楊虎城一道送蔣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飛機,同時為了維護領袖威信,自己亦隨同護送蔣回南京。飛機抵達南京后,張學良即被軍統特務監(jiān)視;29日,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下達了法丙字第17087號命令,委派李烈鈞為軍事法庭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審判;31日,軍法會審判決“張學良首謀伙黨,對于上官為暴行脅迫,減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張學良又接到國民政府發(fā)布的特赦命令:“經國府委員會討論,一致決議接受蔣委員長請求,張學良準予特赦,張學良所處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囚禁生活
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

晚年時期的張學良(3)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
1942年2月把張學良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xiāng)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后,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
1946年10月被送到臺灣。
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
恢復自由
1964年按教規(guī)被迫與于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
1988年,蔣經國逝世。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名譽理事長。
1995年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
人物逝世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張學良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yī)院病逝,享年101歲。
遺囑曝光

張學良的英文遺囑2015年5月,張學良西安事變遺囑首次曝光。遺囑為英文,共計3頁,遺囑寫著:本人張學良、于鳳至、趙鸞翔(即趙一荻),愿意制定、發(fā)布并聲明以下法律條文作為我的最后遺囑,用以處理本人在美國的財產,包括紐約的有價證券和現金。本人愿意按照紐約州的法律,依照此文件中指定的內容處置以上財產。遺囑稱將按照比例分配財產,并指定紐約兩名律師作為遺囑執(zhí)行人,處理張學良在紐約銀行的有價證券和現款。[2]
更多相關內容: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