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讀后感】
讀后感就是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近代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
沒有教科書的教條、沒有過多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也沒有大陸版過多的刪節(jié),這版中國近代史讓人覺得更加真實。作為中國近代史,作者并沒有單獨去敘述近代中國的衰敗與名族解放運動的偉大,而是從對近代有較大影響的清朝一直寫到二十世紀末期,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們所認為的近代史范圍,但正是“超出”的這部分才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上,介紹中國近代史的書籍充塞著各大書店,但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書一樣的避重就輕,要么就是標準的主旋律,讓人看了感受不到歷史的氣息。對于這本書的大陸版則更讓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頁的書到了大陸就少了四百頁,其中缺少的內(nèi)容則不言自明。當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內(nèi)容之外,能夠成系統(tǒng)的寫清中國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畢竟中國這段時間發(fā)生了太多太復雜的東西。
第一歷史已經(jīng)隨著時間而消逝,書本上的第二歷史將隨著文化的傳承而代代相傳,但是歷史的真相是不容掩蓋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會一定會尊重歷史,不會將歷史用于自己的統(tǒng)治,那種《1984》下的社會必將受到人民的審判和歷史的`懲罰。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2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了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余年時間里,在中國的土地上,經(jīng)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nèi)鐚嵉赜涊d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這是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斗去開創(chuàng)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nèi)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于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3
讀完本書,能知道作者是懷了極大的熱情來寫的。也可以知道,此本不特寫中國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現(xiàn)代進步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可以分成兩種,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以我注史者,專注史事之研究,必須有確鑿證據(jù)始可言之,目的是為了給今人留下歷史的真實。以史注我者,乃是于歷史中探尋理想,實際上是為了繼往開來,給今人開啟發(fā)展未來的門徑。
我以為,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下之分,只在于讀者自己讀書的目的。而對于本書來說,自然是取后一種。
記得上中學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因為林則徐早死,所以沒有被派去圍剿太平天國起義,從而保全了名譽。謬矣!太平軍為禍之烈,舉世罕見,只有中學教材為了樹立未成年人的三觀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學生學的歷史教材過于臉譜化,這是培養(yǎng)三觀的需要,但到了年歲長一些,應當多涉及一些其他資料。
其他史書講史事時,不會夾雜其他的史事,另外,講中國史的不講國際,講國際史的不講中國,割裂不明,難以暢通。但本書不同,比如講太平軍時,還講了太平軍對于清朝與外國之間戰(zhàn)與和的影響,令人思維為之一清。就像小時候先學中國歷史,但對于涉及外部的一些事總有些疑惑,待后來學習了世界歷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書中喜歡說“如果”,但我以為,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絕不是一兩次“如果”能改變的,但對于書中記述的時代精英們的努力,不免悲壯。
讀本書,看到近代中國因愚昧僵化而錯失種種良機,不得不扼腕切齒,怒其不爭,恨其無知。
時勢造英雄,英雄促時勢,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蛘呖梢哉f,研究具體問題時可以分清,但對整體而言是分不清的。
變通是必然的,阻礙也是必然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不是一人一時之誤,甚至不是滿清朝廷的錯誤。這里有一個論點,中國積弱,是地理原因造成的,中國的周邊太過閉塞,與外界不相連通,雖然號稱文明古國,實際是文明世界的邊沿地帶。如果有邊界危機,中國還能夠發(fā)奮圖強,但就在于清朝幾乎統(tǒng)一了中華文明圈,有清一代,中國邊界總體安穩(wěn),于是導致了近代的衰敗。
滿清之亡,非亡于革命黨。實際上國家衰敗不堪,各地異心早起,偏偏主少國疑,于是紛紛借著革命的招牌獨立。
但不管怎么說,清朝總是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而對于革命黨而言,流弊太多,導致野心家四起,中國大亂,無怪現(xiàn)在有人說孫中山革命是日本人的陰謀。
對于西方世界而言,遠東只需要一個合作者,甲午戰(zhàn)爭中國的失敗,使中國的虛弱完全暴露出來,這不單是對日本戰(zhàn)爭的失敗,更是在國際上的徹底失敗,所以日本成了西方列強的合作對象,而俄國人搶占東北領土,更正式開啟瓜分中國的風潮,從此偌大中國,瓜分豆剖,任人分食。
各個國家中,俄國要的是土地,英國要的是利益,而日本,最需要錢財來壯大自己。因為一場甲午戰(zhàn)爭,中國人沒有被驚醒,被驚醒的乃是日本人,從此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另外,本書附錄中有“中國與近代世界的大變局”,從葡萄牙發(fā)現(xiàn)好望角開始,又講了明朝下西洋與西方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不同等等,抽絲剝繭,將近代中國積弱的原因娓娓道來。
所謂“大變局”之類的詞,實際上,仍然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如果不知道根究,就無所適從了。所以學習歷史,應該本國史和世界史對照學習。
外國的風云激蕩不能在中國激起一點風浪,這或許可以作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的另類解讀,中國近代的衰弱已經(jīng)注定。所以中國衰敗,雖然令人挽傷,但并不可惜。
附錄中另有“琦善與鴉片戰(zhàn)爭”一文,將主和派的琦善塑造為一個明白中西差距并想要忍一時之辱奮起直追的有志青年。作者以為舉國皆醉而琦善獨醒,太過。但讀完此文,個人認為,琦善算是中人之才,只是舉國醉得太厲害了。
琦善的悲劇在于,他和世界相符合,卻與清廷不符合,而清廷不與世界符合,足以將琦善的努力湮沒。琦善領先清廷一步,所以終被貶黜;清廷落后世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4
費正清道:“執(zhí)中國近代史研究之牛耳”,這句話,就是對蔣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的評價;蔣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史》堪稱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著”,也許書中的內(nèi)容并不如其他書一般詳細,可以稱為簡明,但是其書中透出的觀點卻在今天看來都十分先進。
蔣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與外交家,1923年帶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擔任南開大學史學教授,與梁啟超稱為南開大學的史學奠基人;1935年受蔣介石賞識擔任國民黨行政院政務處長,被譽為國民黨“最知外交的”;1965年溘然長逝,享年70歲。
回到蔣廷黻這本“皇皇著作”,我們可以首先發(fā)覺本書圍繞的中心是“近代化進步救國”,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從書中,蔣廷黻先生雖為明說,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書中表達的“近代化”卻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上的近代化,然而還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學手段與工具的近代化,從書中的歷史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通過這樣催化近代化歷程,中國才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近代史》以中英訂立“邦交”為開端,從鴉片戰(zhàn)爭到國家自我復興的嘗試;蔣廷黻對那個屈辱歲月的思考也同時帶動起來史學家們對于中國前途與出路的集體思考,并且也影響了相當一代中國人對于“西方現(xiàn)代化”的思考與嘗試;并且,書中蔣廷黻先生對于中國近代的人物的介紹與評價也同時刷新了我對他們的認識。
“天朝上國,無奇不有”
書中的開篇,蔣廷黻先生就講述了關于中英兩國訂立“建交”的歷史事件。從這些歷史事件中,從英國皇室派馬嘎爾尼勛爵率使團前往中國企圖與中國建立國際關系,一直到最后英國通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強制打開中國閉塞多年的大門;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受到明朝與前清的影響所根治在心的“天朝上國”的頑固思想導致了對自己的高估與對西方各國的蔑視,并且也同時限制了中國在近代開端的工業(yè)發(fā)展。
以書中1973年,英國皇室馬嘎爾尼勛爵率使團前往中國希望訂立邦交的事件為例。當馬嘎爾尼勛爵帶著貢禮見到在西方素有“模范的開明君主”乾隆皇帝并表明了自己到來的目的后,乾隆皇帝卻因自己對于國家“天朝上國”的自大頑固,拒絕了英帝國送出的貢禮,并責令其出京回國。這就是中英建立外交關系的第一次失敗。
從這次建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在近代初期因閉關鎖國而產(chǎn)生的對于自己的錯誤高估與對于西方各國的盲目蔑視最后導致了中國近代化歷程遭到限制與擱置,最后才會有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從大英帝國到列強瓜分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間的這近二十年時間來,恰恰是以大英帝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由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歐洲國家的國家生產(chǎn)力、工業(yè)實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發(fā)展了起來,最終導致了英國等國的經(jīng)濟指數(shù)的快速增長;這也激發(fā)了歐洲各國開拓國外市場的欲望,而版圖巨大、歷史悠久的古老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并沒有吸取教訓,而與大英帝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樣使大清王朝無動于衷。中國的閉塞腐敗面對英國的空前強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歐洲其他國家也意識到了中國市場與其貿(mào)易潛力的巨大,從而都起了攻打中國的念頭。
然而這一時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朝天國”的固執(zhí)中無法自拔,沒有意識到在中國之外的國家都陷入在工業(yè)革命進步的水深火熱中。
所以,我們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中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源于我們古代清朝人的無知與腐朽,還有那深植于內(nèi)心的“天朝上國”的頑固不化;我們對于外交的無知也相應導致了不可避免的古代大清王朝的覆滅與被列強瓜分的命運。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5
人們常說“皮相好的人驚艷,骨相好的人耐看”,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讀此書,讓我感嘆此書“皮相和骨相”都甚好,初讀驚艷,再讀仍是為之嘆服。我“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學習歷史六年,雖對歷史甚是喜愛,但也不得不承認大多數(shù)人對他“枯燥、乏味”的評價。尤其中國近代史,從初中開始反復學習,那些歷史事件早就爛熟于心,應試教育下的強行記憶更添乏味。堆砌羅列的方式講述歷史的史書,會令人沒有翻閱的欲望。先生此書,讓我耳目一新,且受益良多,知曉了以往許多我所不知的歷史,亦更新了我一些觀念。曾為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沉醉,但該書加入了小說的手法,多了許多趣味幽默,卻少了一絲歷史的厚度沉穩(wěn)。先生此書既比一般史書生動但仍是歷史紀錄的方式,中和二者,正當好。
一
讀書不可不知作者。
蔣廷黻先生幼年入學,從小學習新學,少年時赴美留學,系統(tǒng)學習過西方近代科學文化。青年時赴法國進行戰(zhàn)地服務,當時便體現(xiàn)出對國民的關心,組織類似茶館的俱樂部,舉辦學習班,教授中國工人法文和中文,替他們寫家信,寄錢回家。后回美國先后修習新聞、政治,后主攻歷史??梢娤壬鷮φ问怯袑I(yè)知識的,這對其后來研究歷史自當有大助益,畢竟“政史不分家”。獲博士學位之后同年就回國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后出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長,并在北京大學兼課,主講中國外交史及法國革命史,并從事中國近代史教學和研究,凡11年。蔣廷黻先生是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者,改革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起全國一流的史學陣營。后棄學從政,欲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歷史時期,蔣廷黻先生是個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知識分子。臺灣學者李敖由此評價說,蔣廷黻“所要求于知識界的,是動態(tài)、是入世、是事業(yè)、是實物,是書本以外、是主義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議’以外,是與小百姓同一呼吸”,“這種真正的民胞物與經(jīng)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蔣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蔣廷黻要求于中國知識階級的真精神”。我們已可從先生生平可以看出其是一個有真才實干、有科學知識、有深厚文化基礎、有一副愛國心腸的人,是個講求經(jīng)世致用的知識分子。
二
借淺談此書之特點論吾所知所感。
特點一,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并不僅僅只是講述“近代之歷史”,先生慣于聯(lián)系久遠的歷史,也常常以后來的事實為據(jù),使讀者可以更加通透的理解歷史。
如本書開篇就以往的匈奴、鮮卑、蒙古、倭寇、清人與英、美、法諸國相比,提出“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較低的民族??v使他們?nèi)胫髦性?,他們不過利用華族一時的內(nèi)亂而把政權暫時奪過去”“到了十九世紀,來和我們找麻煩的不是我們東方世界里的小弟們,是那個素不相識而且文化根本互異的西方世界。”,來闡述其所言“中華民族到了十九世紀就到了一個特殊時期?!?/p>
又如此《中國近代史》第二章“洪秀全與曾國藩”的第一節(jié)“舊社會走循環(huán)套”講太平天國起因,并不像通常那樣講“政府苛稅”“天災人禍”“民心不穩(wěn)”“外敵入侵”,而是從中國慣有的歷史走不出的“循環(huán)套”。中國歷史慣常是“大亂之后有大治”,大治之后又走向衰敗,衰敗后大亂起,遂新朝建,大治起,歷史又進入怪圈進行下一個循環(huán)。明末大亂,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大亂之后的大治?!霸诖髞y之后,大治之初,人口減少,有荒可墾,故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水平略為提高,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后來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則一天減少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黃金時代。后來人口一天多一天,荒地則一天減少一天,而且新墾的地不是土質(zhì)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積減少,生活程度降低。老百姓莫明其妙,只好燒香拜佛,嗟嘆自己的命運不好。士大夫和政府縱使有救世之心,亦無救世之力,只好聽天災人禍自然演化。等到土匪一起,人民更不能生產(chǎn),于是小亂變?yōu)榇髞y?!薄斑@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圈套,演來演去,就是圣賢也無法脫逃?!?/p>
如此講解不僅讓讀者很好的把握了太平天國起義的來龍去脈與歷史必然性,也一并解釋了中國幾千年的起義,單刀直入,一針見血!
又如第二章第四節(jié)“洪秀全失敗”中講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曾國藩的湘軍,蔣廷黻先生聯(lián)系了幾十年之后的北洋軍閥。
先生先講其組建的文化基礎與現(xiàn)實條件。其一,湘軍是民間的“團練”所組織起來的一支軍隊,這種武力保存了鄉(xiāng)民的勇敢樸實,加之農(nóng)民對“匪禍”有切身利益,軍隊便更加團結勇敢。其二,“曾國藩不但利用中國的舊禮教作為軍隊的精神基礎,而且利用宗族觀念和鄉(xiāng)土觀念來加強軍隊的團結力。他選的官佐幾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鄉(xiāng)人。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這樣他的部下的互助精神特別濃厚。”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才干,但這兩點雖然是湘軍之所以驍勇善戰(zhàn)在清朝腐敗的軍隊中異軍突起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其弊端之起因。湘軍是中國末代封建王朝私有軍隊的起始,其流弊延續(xù)下去并對民國建立后的中國影響甚大。因為湘軍的特殊組建方式,所以湘軍“充滿了家族觀念和家鄉(xiāng)觀念,兵士都只知道有直接上級長官,不知道有最高統(tǒng)帥,更不知道有國家”,對于國家的概念很是淡薄,遵從長官而不是國家?!跋孳姷木褚院髠鹘o李鴻章所部的淮軍,而淮軍以后又傳給袁世凱的北洋軍。我們知道民國以來的北洋軍閥利用私有的軍隊割據(jù)國家,阻礙統(tǒng)一。追究其禍根,我們不能不歸咎于湘軍。于此也可看出舊法子的毛病”。如先生所言,這自然不能歸咎于湘軍,這是中國幾千年“熟人社會”“家族觀念”“鄉(xiāng)土情懷”所留下的,其在發(fā)揮精神紐帶的有利作用的同時也阻礙著中國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而這種軍隊形式對中國最大的沖擊莫過于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的四分五裂,北洋軍閥的士兵將領們并不知什么的國家天下,他們也不是中華民國的國有軍隊而是袁世凱的私軍,都聽從自己的直接領導者。所以在袁世凱去世之后,他手下的將領們便失去了領導者紛紛做了“小袁世凱”。先生此書的講解解答了我對于“為何袁世凱死后便出現(xiàn)軍閥混戰(zhàn)”的疑惑。
中國在民國初建后正逢列強忙于備戰(zhàn)無暇顧及中國,又加上國家新建,革命之威尚未散去,本應是一鼓作氣奮起直追迅速發(fā)展的大好時機,袁世凱一死軍閥混戰(zhàn)把國家再次拖入混亂。容我們設想,這錯過的十年光陰若用于建設國家上,后來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巨大悲痛恥辱是否可以避免呢?中華民族在近代一次又一次錯過崛起發(fā)展的良機,今日想起,國人仍不免心痛。
特點二,人物、事件立體,“有血有肉”。
此書短小精悍,用六萬字訴說了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但較之歷史教材,增添了許多細節(jié),敘述與議論并重,人物更加突出,事件更加連貫與豐滿立體,引人入勝。特別是人物的記敘與分析,使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更加立體真實,使讀者更好的把握了這些人物的性格思想,也就進而更好理解他們的行為。歷史是人的歷史,沒有人也就沒有歷史事件便不成歷史。當我們理解了歷史中的人物所作所為之后,也就理解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起始,理解歷史中的大大小小事件也就是理解歷史。讀完此書,令我觸動最大的人物是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重臣。大多數(shù)沒有去了解過的人,對他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或是“西太后的代言人”“晚清政府的走狗”“賣國賊”等,甚至于其曾外孫女張愛玲也常被提及她與李的這層關系。特別是上個世紀鄧小平同志的一句“我們不是清政府,中國領導人不是李鴻章”更是將李鴻章推向了罪人的刑臺。
但走進歷史,李鴻章當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臣嗎?
誠然,李鴻章大約算不上功臣,一來洋務失敗,北洋覆滅,甲午戰(zhàn)敗,二來大多喪權辱國條約都簽自他手下,算是賣國的代理人。于歷史進程而言,李鴻章的確沒有什么功勞,即使是圖強的洋務運動也因為讓晚晴茍延殘喘了幾年而貼上了耽誤的標簽,至于當時或許萬般權宜后簽訂的條約,放在歷史里,后人卻未去細細體會當年的為難,只看條約給國家?guī)淼膫Α?/p>
但我從這本書中看見了他的另一面,一個有才干,有遠見,在種種艱難中苦求國家富強的臣子。
李鴻章曾對恭親王上書說,中國到了十九世紀唯有學西洋的科學機械然后能生存,還看出日本的快速發(fā)展,從明治維新種看出日本的威脅,并認定改革必須先培養(yǎng)人才,呼吁改革科舉制度,讓新學子學習科學文化。在1864年李鴻章就已經(jīng)看出了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意義,并且深感中國所受到的威脅,大聲疾呼要當時的人猛醒與努力。像蔣廷黻先生所言,“這一點尤足以表現(xiàn)李鴻章的偉大?!?/p>
在洋務運動上,李鴻章無疑是有功的,既然我們承認了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所發(fā)揮的重大影響與積極作用,那便不能夠以洋務失敗否認其貢獻。況且洋務失敗更多的是歷史社會原因,洋務派的努力是不能否認的。
至于北洋覆滅,甲午戰(zhàn)敗,其自然是要負責任的。《辛丑條約》的簽訂喪權辱國,卻也不是其一人之過。鄧小平說“中國領導人不是李鴻章”,但李鴻章能稱得上是清朝的領導人嗎?中國人一向慣于給人物定性,將人物臉譜化,用事件定功過,只看結果。又或者,一過毀前功,李鴻章一生,且不恰當?shù)卣f,算是“前功盡棄”吧。
歷史紛紛擾擾,武則天尚留無字碑,后人難以復制歷史,對古人的評說也就始終隔了歲月的隔閡,終究是難以完完全全定下結論。
“好書不厭百回讀”,一本寫得好的史書更是如此?!耙早R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睔v史總能給后人,以啟迪和明鑒。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6
我讀了《中國近代史》這本書,讓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認識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為,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后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這些歷史人物,深深的記在了我的心里,他們的好,我都記住了。
我要像李鴻章那樣,為中國的未來做奉獻,書上說: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彼乃季w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jīng)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铠櫿略诿绹艿降慕哟囊?guī)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后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于在后來八國聯(lián)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對我的收益非凡,從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時期的歷史故事。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 《中國共產(chǎn)黨國有企業(yè)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學習心得體會
★ 《中國共產(chǎn)黨黨和國家機關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情況匯報
★ 新中國史演講稿
本文來源:http://63xf.com/shiyong/214848.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