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国产亚洲色精品播放,国产宅男网站在线,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style id="yxikl"><u id="yxikl"></u></style>
    1. <legend id="yxikl"><abbr id="yxikl"><center id="yxikl"></center></abbr></legend>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學 > 古詩 > 三峽原文及翻譯全文譯文,三峽酈道元原文及翻譯 三峽酈道元原文翻譯

      三峽原文及翻譯全文譯文,三峽酈道元原文及翻譯 三峽酈道元原文翻譯

      時間:2019-06-08   來源:古詩   點擊:   投訴建議

      【63xf.com--古詩】

      酈道元的《三峽》只用不到200字的篇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以下是小學生作文網www.zzxu.cn 分享的三峽酈道元原文及翻譯 三峽酈道元原文翻譯,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三峽酈道元原文及翻譯 三峽酈道元原文翻譯

        酈道元《三峽》原文與譯

        《三峽》

        [北朝北魏]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一點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時候,是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漲,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白天從白帝城出發(fā),晚上到了江陵。中間間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綠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又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在山峰間。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是趣味無窮。

        每到天剛晴或剛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長叫,甚是凄涼??帐幍纳焦壤锘芈曣囮?,悲哀的嘯聲久久不消。所以漁夫和船夫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水經注》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

        【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極高的山峰。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接。引,延長。

        江水·三峽(酈道元)(原文與翻譯>

        江水·三峽(酈道元)

        水經注(酈道元)

        原文

        江水

        江水又東,逕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峽中有瞿塘、黃龕二灘。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崖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漢,辨其優(yōu)劣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檉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東,逕流頭灘。其水并峻急奔暴,魚鱉所不能游,行者??嘀?,其歌曰: “灘頭白勃堅相持,倏忽淪沒別無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東,逕宜昌縣北,縣治江之南岸也。北臨大江,與夷陵相對。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fā)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江水又東,逕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

        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山既高,加以江湍紆洄,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叁朝叁暮,黃牛如故。”言水路紆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

        譯文:

        江水又向東,流經廣溪峽,這就是三峽的開端.峽谷中有瞿塘、黃龕兩處險灘。這個峽谷從過去大禹開鑿疏通江水,郭景純叫做巴東之峽的那個峽谷。

        江水又向東去,經巫峽,杜宇所鑿的用以疏通江水的峽谷。江水經過峽谷向東,又經新崩灘。這座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裂,晉太元二年又崩裂。在崩塌的時候,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涌起幾十丈的巨浪?,F在險灘上都還有石塊,有的圓的像竹簍子,有的方的像房屋,都是山體崩裂掉下來,致使湍流激起波瀾,所以叫做“新崩灘”。這個斷崖所殘留的部分,和其它眾多山嶺相比,還算是聳立突出的。再往下十多里,有一座大巫山,不單是三峽所沒有的,就算和岷山、峨眉山都能一比高低,與衡山、九疑山可一決雌雄。群山像翅膀一樣靠著它,一起直指青云,它更接近銀河,和群山一辨優(yōu)劣。西面,就是巫山。 這之間首尾長六十里,叫做巫峽,是借山起的名。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江水又向東,流經流水灘。這里的水都湍急異常,魚鱉都不能游弋,行人常常感到苦惱,他們編成歌謠:“灘頭用盡力氣與水相持,突然之間就會被水淹沒與家人永別。”袁山松說:“從四川到這里,五千多里,順流而下只要五日,逆流而上要用百日。”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宜昌縣的北面,縣的治所在江水的南岸。北臨大江,與夷陵遙相對應。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里遠。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步:古時長度單位)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fā)胡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江水又向東,經過黃牛山,山下有一個險灘叫黃牛灘。南岸重重疊疊的山嶺一層層聳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間有塊石頭,顏色像一個人背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看上去非常鮮明。因為人難以到達,不能夠窮究實際情況。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紆洄曲折,即使走上兩天兩夜,還能望到這個石頭,所以走路的人編成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下出發(fā),晚上還在黃牛山下投宿;三天三夜,黃牛山還是像原來一樣看得清楚。”說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長的路后)回頭望去黃牛山還像原來一樣。

        江水又向東,經過西陵峽?!兑硕加洝防镎f:“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至西陵峽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見日月,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一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大略 。猿鳴特別清越,在山谷中傳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山松說:“常聽說峽中水流湍急,記錄下來的或口口相傳的都是拿恐懼相警戒,不曾有人稱贊山水的美麗。等到我來到這個地方,并感到欣喜以后,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重重疊疊秀麗的山峰,奇特的構造怪異的形狀,本來就難以用語言來描繪。林木陰森肅穆,郁郁蔥蔥,

        。仰頭欣賞,俯身體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連了兩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從未有過。自從高興地看到這個奇等的景觀,山水如果有靈性,也應當

        三峽課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其中有一千二百里,即使乘著奔馳的駿馬,駕著風,也沒有船行的快。

        春冬季節(jié),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映著(山石林木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有很多樂趣。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有猿猴在高處放聲長嘯,聲音持續(xù)不斷,凄涼,猿叫的回聲在空蕩的山谷里傳響,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讀法

        自/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 夏水襄陵,沿/ 溯 /阻絕?;? 王命急宣,有時/ 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 千/二百里,雖/ 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 素湍/ 綠潭,回清/ 倒影。絕巘/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 榮/ 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 晴初/ 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 漁者歌曰:“巴東三峽/ 巫峽長,猿鳴三聲/ 淚沾裳!”

        詞語解釋注釋

        自:從,此處有“在”之意。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七百里:合約現在的兩百公里

        連:連綿不斷

        略無:毫無。闕:通“缺”,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漲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傳達。

        朝發(fā)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白帝:城名,在重慶市奉節(jié)縣。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奔:奔馳的快馬。御風:駕著長風。

        以:認為

        素湍:白色的急流。綠潭:綠色的深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頂。

        飛漱:飛流沖蕩。

        懸泉:從山頂飛流而下的泉水。飛漱:急流沖蕩。漱,噴射。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良:實在,的確

        晴初:秋雨初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

        凄異:凄涼怪異。

        哀轉(zhuǎn)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能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云陽、奉節(jié)一帶。

        沾:打濕。

        語音

        略無闕處(quē)重巖疊嶂(zhàng)不見曦月(xī)沿溯阻絕(sù)素湍綠潭(tuān)絕巘多生怪柏(yǎn)飛漱其間(shù)屬引凄異(zhǔ)

        通假字

        略無闕處(闕通缺)

        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句的關聯詞)

        2、至于夏水襄陵(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诮^: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寫作'山’字旁在一個奉'獻’的'獻’)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消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 群響畢絕:停止

        以為妙絕:極點

       ?、矍澹夯厍宓褂?清波)

        清榮峻茂(水清)

        ④屬: 屬引凄異 (屬(zhǔ):動詞。連續(xù))

        屬予作文以記之 (通“囑”囑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實在,的確)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善良)

        疾: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快)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病)重點詞語解釋

        重點詞語解釋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如果)

        3、則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確實)

        5、屬引凄異(屬:連續(xù))

        6、不見曦月(曦:日光)

        7、 隨乘奔御風(隨:即使)

        賞析

        模山范水抒情寫意——談《三峽》(徐應佩、吳功正等)

        本文是《水經》中《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的一條注。記敘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于“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陽,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tài)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于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絕了。這里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借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

        本節(jié)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jié)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里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tài),“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征。山巖陡削,高聳入云,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于巖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干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后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jié)所寫與上節(jié)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凄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凄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本文雖屬節(jié)選,但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一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于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jié)的風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總后分的辦法,按季節(jié)分層次,寫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選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凄、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著首段關于山峽總的特點來寫。最后,作者運筆富于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簡介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古范陽涿郡(今河北高碑店)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酈道元生活于北魏末年,當時的范陽郡郡治在涿,并不是說范陽涿郡就是現在的涿州市,而是下轄西至淶水,北至昌平,南至清苑,西至薊縣的大片土地,又有范陽國之稱。而酈道元生于范陽涿郡酈各莊村,50年代曾經出土“永寧侯”銅印為證。該村現在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內。實際上,高碑店市的前身-新城縣,是在唐朝晚期才從涿郡中分離出來單獨為縣的,之前它和現在的涿州市、固安縣以及京南的一部分屬于同一個范陽縣。』

        酈道元兄弟五人,為長,世襲其父永寧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關中(今陜西臨漳縣)。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親酈范年少有為,在太武帝時期,給事東宮,后來以他優(yōu)秀的戰(zhàn)略眼光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軍師,曾經做過平東將軍和青州刺史。酈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遷到這里)擔任過騎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將等中央官員,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過冀州(今河北省冀縣)長史,魯陽郡(今河南省魯山縣)太守,東荊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刺史,河南(今洛陽)尹等職務。

        酈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時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統(tǒng)一北方之后,經過獻文、文成等諸多帝王的勵精圖治,至后來的北魏孝文帝的積極改革,北魏國力日漸強盛。酈道元也跟隨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統(tǒng)一大愿的實現。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從500年開始,國內矛盾又開始高漲起來,逐漸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鎮(zhèn)叛亂,四方騷動。在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時候,酈道元慷慨殉國。長空孤雁鳴,秦山鳥悲歌,在流星閃過之時,一代英豪就此隕落。

        酈道元在做官期間,“執(zhí)法清刻”,“素有嚴猛之稱”。頗遭豪強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酈道元在奉命赴任關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蕭寶夤受汝南王元悅慫恿派人把酈道元一行圍困在陰盤驛亭(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亭在岡上,沒有水吃,鑿井十幾丈,仍不得水,最后力盡,和他的弟弟酈道峻以及兩個兒子一同被殺害。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愛好游覽。他跟隨父親在青州時候,曾經和友人游遍山東。做官以后,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并且在余暇時間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他一生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寫了地理巨著——《水經注》,為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水經》一書寫于三國時期,是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共記述全國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條。原文一萬多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說清楚。酈道元認為,應該在對現有地理情況的考察的基礎上,印證古籍,然后把經常變化的地理面貌盡量詳細、準確地記載下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酈道元決心為《水經》作注。

        酈道元在給《水經》作注過程中,十分注重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同時還博覽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確詳細的地圖。據統(tǒng)計,酈道元寫《水經注》一共參閱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酈道元終于完成了他的《水經注》這一名著?!端涀ⅰ饭菜氖?原書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經后人改編而成的),三十多萬字,是當時一部空前的地理學巨著。它名義上是注釋《水經》,實際上是在《水經》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作。全書記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條,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內容比《水經》原著要豐富得多。是我國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水經注》在寫作體例上,不同于《禹貢》和《漢書·地理志》。它以水道為綱,詳細記述各地的地理概況,開創(chuàng)了古代綜合地理著作的一種新形式?!端涀ⅰ飞婕暗姆秶謴V泛。從地域上講,酈道元雖然生活在南北朝對峙時期,但是他并沒有把眼光僅限于北魏所統(tǒng)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這一自然現象,對全國地理情況作了詳細記載。不僅是這樣,書中還談到了一些外國河流,說明作者對于國外地理也是注意的。從內容上講,書中不僅詳述了每條河流的水文情況,而且把每條河流流域內的其他自然現象如地質、地貌、土壤、氣候、物產民俗、城邑興衰、歷史古跡以及神話傳說等綜合起來,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經注》是六世紀前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述。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酈道元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酈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經注》外,還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傳下來只有《水經注》一種。

        酈道元(466或472—527),少年時代就喜愛游覽。后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fā)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缺乏準確記載,但由于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于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注釋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fā)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yōu)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于《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fā)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背景]

        “三峽”是長江上游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西起四川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縣南津關,全長193公里。灘峽相間,蜿蜒曲折,兩岸懸崖絕壁,峽中江流湍急,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之一。

        滟澦堆是長江中的一塊孤石。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滟澦堆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峽口,兀立江心,長約三十米,寬約二十米,高約四十米,橫截江水,砥柱中流。民謠曰:“滟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滟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澦不如馬,瞿塘不可下。”可見水位之高低,直接影響行船的安全。

        [意境欣賞]

        置身于小舟之中,抬頭仰望,只見千山萬壑,連綿不斷;巍巍峰顛,云煙繚繞,白雪皚皚。斷壁巉巖,恰如刀削,宛若千把利劍,寒光閃閃,直插云端。使人望而生畏,不寒而傈。一“仞”有七八尺長。

        夜色降臨,似乎給群山罩上一層黑色帷幕,四周悄然,萬物無聲。人駕著小舟,獨自溯江而上,單身只影,無人相伴,行至山崖腳下,將小舟系住,停泊夜宿峰頭。

        群峰因大量積雪消融,江流湍急,浩浩蕩蕩,不可阻御。“蠻”是對南方楚地各族的泛稱,三峽一帶被稱為“蠻溪”。“蜀江”指四川境內的長江。

        江水連夜陡漲,至滟澦處受阻后,水位不斷上升,逐漸吞沒滟澦堆而使之變小,呈屋狀露出于水面。人清晨醒來,見此奇景,又驚又喜,因為這時行船,危險較多。

        這首三峽仿佛是一軸長江三峽風光圖:意境雄偉,色彩神奇,想象瑰麗,融詩情畫意于一爐,是山水詩的名篇之作。通過高低遠近不同的角度,真實而生動地攝取了三峽中的三大奇觀:高聳入云的萬仞群峰;怒濤咆哮蜀江急流;砥柱中流的滟澦孤石。孤石象征詩人不同流俗,孤傲塵世的堅強性格。

      本文來源:http://63xf.com/wenxue/69650.html


      《三峽原文及翻譯全文譯文,三峽酈道元原文及翻譯 三峽酈道元原文翻譯.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文檔為doc格式

      推薦文章

      欄目導航

      友情鏈接

      網站首頁
      語文
      美文
      作文
      文學
      古詩文
      實用文
      試題
      教案
      課件
      素材
      電子課本
      百科

      copyright 2016-2018 文庫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6025527號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轉載至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