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故事】
“廉政”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晏子春秋·問下四》:“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現(xiàn)在所說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員在履行其職能時不以權謀私,辦事公正廉潔。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六篇】,歡迎品鑒!
【篇一】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
? ? 我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采石時,采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么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于禍患?!弊雍本妥屇侨藭簳r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后來,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篇二】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
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zhí)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xiāng)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奔胰寺犃T,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奔胰寺牶?,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愿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奔胰税言妼懺诩埳?,叫仆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后蘇東坡雖賦閑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篇三】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
公儀休不受魚
公儀休是戰(zhàn)國初期魯國宰相,他堅持奉職循理,以德治國,始終不變,使朝廷大小官員自守清正,既不與百姓爭利,也不妄取小惠。
公儀休有一嗜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宰相愛吃魚,自然就有人主動給他送魚。一天,有一送魚者帶著一筐上等新鮮魚,給公儀休送來。但他堅辭不受。送魚者大為不解地問:“聽說宰相喜歡吃魚,特意給您送來,不知為什么您又不收呢?”公儀休笑了笑,對送魚者說:“正是因為我特別愛吃魚,所以我才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人饋送的魚。道理很簡單,我身為宰相,而宰相的俸祿足夠我自己買魚的開銷,假如今天我因接受別人的魚而被罷免官職,那誰還給我送魚呢?這就是我不受魚的原由啊!”
【篇四】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
羊續(xù)懸魚拒禮
東漢時,羊續(xù)長期擔任南陽太守,但是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因為官清正廉潔,倍受當時人們的尊敬,都稱他是“清廉太守”。
有個下屬看到太守的生活太清苦了,一天就拿了幾條鮮魚送給羊續(xù),請他嘗嘗。羊續(xù)雖然把魚收下了,但卻沒有吃,而是懸掛在庭堂上。過了些日子那個下屬又送魚給羊續(xù),羊續(xù)指著庭堂上懸掛的干魚說:“你原先送給我的魚,如今還掛著哪,不用再送啦!”來人本來想趁著送魚的機會請?zhí)剞k點私事,遇到這種情況,就不好意思開口了。以后,也再不敢給太守送東西了。
羊續(xù)不僅對下屬們如此,就是對自己的至親也是這樣。他在州衙辦公,妻兒希望能和羊續(xù)住在一起,生活上好有個照應。羊續(xù)領著妻子、兒子到了他住的地方。妻兒見到屋里全部財產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舊短衣,幾斗麥子和一點鹽。羊續(xù)對兒子說:“我就是這樣過日子,你們要到這來住,叫我拿什么供養(yǎng)你們母子呢?還是回鄉(xiāng)下家中住吧。”兒子不解地說:“人家父親當官,三親六故都受惠,可我們借不上一點光?!边€是妻子了解羊續(xù),對兒子說:“你還不了解你爹呀。你也讀了些書,對清官十分敬仰?,F(xiàn)在清官就在你面前,怎么迷惑了呢?”
兒子羞愧地低下了頭。于是欣然和母親一起回到鄉(xiāng)下去了。
【篇五】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
劉寵克己奉公
東漢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太守劉寵因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被調往京城任職。
臨行之前,但見幾位白發(fā)老人,蹣跚而至,結伴前來,說是要為太守送行。劉寵聽說,連忙謝過,老人們說:“以前為官者貪錢戀物,常常鬧得雞犬不寧,百姓寢食不安。自從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樂業(yè)。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實感難舍難離,特來專程相送,以表心意?!闭f著,每人托出一百文錢,要交給劉寵留著途中使用。
劉寵聽罷,十分感動地說:“父老們如此過獎,我實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領受了,這錢我不能收,還是請帶回去吧!”
老人們情真意切,執(zhí)意贈送。劉寵無奈,只得從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錢收下,老人們這才稱謝作別。劉寵見老人們漸漸遠去,遂將收下的那幾文錢輕輕地投進了河中。
此事很快傳開,人們紛紛稱贊劉寵,有人為他起了個美名,叫“一錢太守”。據(jù)說,如今浙江紹興市北面的錢清鎮(zhèn),就是當年劉寵投錢入河的地方。
【篇六】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
為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xiāng)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xiāng)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guī)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yǎng)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并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廉潔小故事簡短100字相關文章:
★ 貝的故事課文原文
★ 元旦賀詞簡短
本文來源:http://63xf.com/meiwen/217126.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