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讀后感】
人性美好,請你足夠相信
——讀《圖解二戰(zhàn)全史》有感

佛山市第三中學 高一(1)班 李楠荻 指導老師:羅榮菊
作為一卷全景式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詭異、可怕而又宏大的戰(zhàn)爭的著作,《圖解二戰(zhàn)全史》無疑是同類書籍中的佼佼者。借助準確的描述、豐富的圖片與客觀的態(tài)度,作者為讀者搭建起一幕幕恢宏廣大的景象,構造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時空,揭露著一條條刻骨銘心的真相。這感覺如同觀看一部紀錄片,白影黑光,巨細靡遺,淋漓盡致。
在這些槍林彈雨、善惡交映的歷史碎片中,有一個詞,它很少被直接提起,但卻是引發(fā)這一連串恐懼與感動的起始因;它潛于幕后,擁有著比正義與邪惡更具煽動性的蠱惑力;它伏于臺前,展現著比拯救與毀滅更高深莫測的作用力——人性。
人性是十分難猜測的——它是錯綜復雜的迷亂,是變化莫測的翩躚;同時它又是那么簡單,是生存,是貪婪,是友情,是愛戀。我絕不敢自詡有能力為它妄下結論,但請容許我借用他們的話,來描述其中一種可能,善。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孔子的觀點。孔老夫子認為,善良是人天生所具備的,就像他的軀體一樣。對于一個人,善良應該如同嬰兒的啼哭一樣,純潔無暇,發(fā)自他的內心。
“人之學者,其性善”,這是孟子的觀念。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肯向學的人,其本性內有善;而對于人的本性,孟子的見解是:“是凡性者,天之就也”,這很明顯是講人的本性是出于上天的定規(guī)。但孟子卻非??粗厝说牧贾?,或說非常傾向人內在良知的功用是完備的,所以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說,孟子雖沒有直接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他對人性的善,還是持有非常樂觀的態(tài)度。
或許單純的教條式闡述不能使您有任何感觸,但回到歷史的戰(zhàn)場,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定能使您體察到這個字所蘊含的意義。
太平洋的孤島上,美日兩軍的流彈在泥濘的溝壑上方飛旋。從突起的山丘,到深陷的彈坑,殘肢斷臂橫七豎八。在殺紅了眼的鋼槍血刃里,一個小小的紅色十字并不起眼。它在濺起的泥土間穿梭,一會消失,一會兒又露出來。突然,它剎住車,猛地往后沖——上帝啊!是一位醫(yī)護兵!這紅色的十字,是他漆綠色鋼盔上的標志。他緊緊地攥著一位負傷的士兵的手,身體后仰,將他拉出散兵坑,然后蹲下來,吃力地扛起這具呼息尚存的軀體,搖晃著以他最快的速度向遠處綠色的帳篷奔去。子彈在他腳旁,深深地扎入泥土……
這件事發(fā)生在1945年的沖繩島,故事中的勇士是一位軍醫(yī)。和普通人一樣,他有自己幸福美滿的家庭,有那位一見鐘情的姑娘,有逃避殘酷戰(zhàn)爭的權利。但他沒有這么做。他選擇了要拯救自己的同胞,要幫助自己的戰(zhàn)友,要為美國、為美國夢盡一份力。有人會質疑,他不愿意舉槍射殺任何一人,他連自己也保護不好,他上了戰(zhàn)場也不會真的沖到前線。但是,深陷在戰(zhàn)友的排擠與周遭的質疑中的他,依然堅守著信仰與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zhàn)友。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沖入火光與悲啼,不停地祈禱,祈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再救起哪怕一人。
您可以說,是名利、是命令、是不知名的原因,促使他這么做?;蛟S您是對的??晌疫€是相信,是人性中的善,給了他堅持的勇氣與毅力。人大抵是畏死而愛生的。有誰會放棄生命的樂土,而去投奔死亡的荒蕪呢?有誰會無視逃生的辦法,而不去做呢?有誰會愿意置自身于不顧,而游弋在生死的邊緣呢?如果有,那他所渴望的事物,應當是比生命更珍貴了吧?按《圣經》中所說,這事物便是要遵尋人性中的“光”的指引,去幫助他人,救濟他人,溫暖他人的渴望。用西方的思維,這種渴望是出于神的指引;而在東方的話語里,這便是善。因為他的善,上天沒有辜負他;因為他的善,戰(zhàn)場沒有吞噬他;因為他的善,歷史沒有忘記他。最終,有76人因他而獲救,他自己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戴維蒙德·道斯,一位鋼鋸嶺上的美國軍醫(yī)。
盡管閱覽厚實的全史,戰(zhàn)爭年代中或大或小的惡,有意無意地便會從中蹦出,使人心寒。但是,縱觀十余載烽火,人性的光輝總是不滅的。即使在最絕望的寒冷夜晚里,最黑暗的殘垣斷瓦處,依然有點點光芒,匯成河流,燦若星海。摩挲著溫潤的書頁,注視著黑白的相片,閱讀著深刻的文字,你便能感受到,人性,它最終是善良的。
戰(zhàn)爭無情,善者無畏。
人性美好,請你足夠相信。
本文來源:http://63xf.com/shiyong/70131.html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