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xf.com--文言文】
《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

201726《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對紀曉嵐的這本書并不陌生,小學時候語文課文里面有一篇《唐打虎》,以及那篇很出名的小文言文《河中石獸》,都是選自這本書。很多年前就想看這本書,可惜一般圖書館和書店是沒有的。今年6月份在網(wǎng)上找其他書的時候,偶然看到了這本書,馬上買了下來。
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算是囫圇吞棗的讀完了!中華書局的這一版,是純文言的,無白話無注釋,讀起來很困難,特別是開始的100頁,讀起來艱深晦澀,幾乎讀不下去。后面漸漸感覺好了一點,看到一半多的時候,居然有種不舍得很快讀完的感覺。中華書局編輯部為這本書寫了一個很好的序言,對全書做了很詳細的分析和介紹。其中有一段寫的很到位:(紀昀)因遣興娛樂而著書,間寓勸善教化之意,盡管與發(fā)憤著書的方式相比,情感色彩淡了一些,但由此多了一份恬淡和從容,讀者也可以從這份寧靜和閑雅中看到作者的境界和修養(yǎng)。
全書大約有1000多個描寫鬼怪狐魅的故事,讀這些故事的過程中,不由的讓我聯(lián)想起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幾件事:
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大湖,叫淹子,不確定是不是這兩個字,也不清楚是不是因為曾經(jīng)淹死小孩而得名。我小時候是經(jīng)常泡在里面的。湖水很深,據(jù)說最深的地方有10多米,也聽村里的老人說,夜里經(jīng)常聽到湖里傳來吹吹打打的聲音,那是湖里的老鱉精在結(jié)婚。我大概8-9歲的時候,有一次路過淹子,發(fā)現(xiàn)水邊有兩條魚在曬太陽,個頭不小,一條在四兩左右,我走近一點,它們并沒有跑,還在悠然的喝著水,等我來到水邊,蹲下來,它們?nèi)匀粵]有跑!于是我就伸手去抓它們,它們居然只是輕微的搖搖尾巴,很溫順的被我抓了起來。開始的時候我很高興,拔了兩棵小麥把它們串起來,提著往前走。四月的春風吹著麥子沙沙作響,極目四望,幾乎看不到人,我的心里越來越覺得不對勁:這可是兩條活蹦亂跳的魚,怎么就這么輕易的讓我捉住了呢?莫非---莫非它們是妖怪變的?大人們都說: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心里越這么想,就越緊張,也就越害怕。終于,恐懼占據(jù)了大腦,我迅速的把魚扔到了麥地里,撒腿就往前跑,一直到確信沒有妖怪追上來才放慢了腳步。后來看《封神演義》中“白魚入舟”的故事時,想起來這件事,不禁想可能自己的好運氣全讓這次丟魚給丟掉了吧。至今,依然不清楚這兩條魚是怎么回事。
我的家在村莊的最前頭,出門是一條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橋,河兩邊有許多大樹,前面是菜地和莊稼,再遠處有一片很大的果園,屬于鄰村。夏天的時候,附近的鄰居都喜歡來小橋邊乘涼,說些家長里短、天南地北的事情,有時候會坐到很晚,我也經(jīng)常拿了席子鋪在大樹底下睡覺,有時候一覺睡到天亮,那是很愜意的事情!記得大約是剛剛上學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照舊在樹底下睡覺,第二天醒過來的時候,聽見早起下地的人回來說,有一條大蟒蛇從南邊果園的墳墓里跑出來了,而且走的就是這座小橋。大家就在路上找蟒蛇走過的痕跡,果然在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條大概有10多公分寬的印子,夜里下了小雨,而我睡在樹下,毫無知覺,地面上的痕跡卻因此而很清楚,甚至可以看到里面的花紋!最要命的是,這條印子居然就在我的席子旁邊,只有大概一米多的距離!我當時就蒙住了,心里充滿了犧牲了之后又僥幸復活了的感覺!有慶幸,有后怕,也有疑惑,它離我這么近,怎么不來咬我呢?幾個大人也直說我命大。其中一個大人說,這個應該是鄰村某家的祖宗,從果園里面跑出來了,他們應該要來找的。就在大家將信將疑的時候,遠處已經(jīng)響起了嗩吶和鑼鼓的聲音,循聲望去,遠處有一長隊的人正往這邊來,嘴里不停的喊著“祖宗啊,回來吧”。蟒蛇從我身邊經(jīng)過之后,一直跑到了東邊的一片樹林里,那是某家固定的墳地,俗語叫“林”或者說“土樓廟子”,我看著這些人去到了“林”里,也不知道最后有沒有把“祖宗”請回去。這本書里蟒蛇的事情也多有提及,尤其是蟒蛇喜歡以墓為穴,想來在中國文化里,蟒蛇一直也是有靈性的動物。
在我的家鄉(xiāng),葬禮通常要辦3、4天,每天按照三餐的時間從家里出來,沿著固定的路線行祭,俗稱“潑湯”。晚上有請來的樂隊表演節(jié)目,以嗩吶、笛子、笙為主,有的還可以點播歌曲。最后一天,要在大街上舉行告別儀式,遠近親屬按照一定次序,隨主持人的聲音,依次進前磕頭致哀,死者的兒子跪在棺旁,依次還禮。記得有一個細節(jié),主持人要把一個裝滿了紙錢灰的瓷盆,從長子的頭上繞過去,然后用力摔在地上,成為碎片,不知道是什么含義。儀式做完后,就將棺材抬到地里下葬了,以前還沒有實行火葬。在舉行儀式的前天晚上,通常會安排至親和死者見最后一面,然后就會封上棺材了,我曾經(jīng)看過一次,就再也不敢看了。大概12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隨父親參加一個大奶奶的葬禮。就在見最后一面的那個晚上,大家從外面“潑湯”回來,都哭的很傷心,一部分至親圍跪在棺材周圍哭的呼天搶地,我雖然和大奶奶不熟悉,也受大家的感染,哭的很厲害。就在這時候,旁邊的一個大娘(大奶奶的兒媳婦)的哭聲戛然而止,身體向后仰了過去,大家趕緊把她扶起來,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大娘的表情非常怪異,用一種和平時說話完全不一樣的聲音說“哎呀,這里太冷了”,父親就跪在大娘的身后,他馬上說:“趕緊找?guī)准先说囊路?rdquo;,有人就趕緊去辦了。這時候又聽見大娘還是用那個異常的語調(diào)說:“這里到處都要用錢啊,帶的錢不夠啊”,父親趕緊說:“去多拿幾刀紙燒了”。這時候,大娘的表情似乎滿意了一些,又說了幾句“你們要好好過日子,不要怎么怎么”等等的話,忽然叫了一聲又倒了下去,等再扶起來,她恢復了自己的語調(diào),像剛才一樣痛哭了起來。我才明白大娘是奶奶“附體”了。我給幾個同學講過這個事情,他們有的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附體”的事情這本書里也有很多。大娘是一個虔誠的***,我不敢去問她當時是怎么回事,那會冒犯了她老人家。就在今年,我和父親說起這件事情,可惜,他早已不記得了,看來這個事情是永遠也弄不明白了。
我的小學是在村里上的,初中是在鄉(xiāng)鎮(zhèn)上的。剛上初一的時候,大家從各個村里來到一起,平時就喜歡一起講鬼故事,正所謂“笑言既洽,相與說鬼,搜異抽新,多出意表”。記得那時候一群孩子聚在大宿舍里,爭先恐后的講自己所知道的各種鬼故事,有時候可以講幾個小時,中間都不舍得上廁所,怕錯過了最精彩的情節(jié)。記得有一次,夜幕降臨之時,大家正在興頭上,忽然窗外閃過一個人的腦袋,大家都驚魂失色,有的叫了起來。等意識到只是有人走過而已,又都相視哈哈大笑起來,小孩們講鬼故事入戲之深,可見一斑。印象比較深的有:鐵鎖鏈子鬼——渾身枷鎖,可以在水面上慢慢移動,大概是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烈士變成的吧。壁墻鬼——平時緊緊貼在墻上,不為人覺,等靠近了就會撲過來吃人,我小的時候,曾經(jīng)被一個堂哥貼在墻上嚇唬過。有一次我忽然意識到,這壁墻鬼的來歷,應該和吝嗇鬼有關(guān),大概是識字不多的鄉(xiāng)民以訛傳訛的結(jié)果,然而至今也不能確定是這樣的,不過其他地方確實也沒有聽說過什么壁墻鬼。鬼故事的情節(jié)中,多有夜行者被魅,失其方向,原地轉(zhuǎn)圈至雞鳴方醒者。亦有夜行突遇高門大院,熱情相邀,或飲酒作樂,或說媒成親,最終卻發(fā)現(xiàn)一片平蕪老樹、荒冢累累者。有一次同學們說到,如果人站在墳頭上大喊一聲,就會被定住在墳頭上而下不來。我對此大表懷疑,爭執(zhí)之下,就決定去找一個墳地試試。時值夏日酷暑,墳地里卻幽涼如秋,草叢里時不時傳來窸窣之聲,有些恐怖。墳地里有一個墳似乎是新墳,旁邊尚有燃燒未盡的東西,還有一個殘破的花圈。我心想,萬一要是真的下不來,可就麻煩了。不過,既然已經(jīng)來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正所謂“少年豪宕”,一下子就蹦到了墳頭上,接連大呼幾聲。甩了甩腿,安然無事!真有點劫后余生的興奮,于是更讓同學把破花圈遞過來,然后就在墳頭揮舞起來,好一陣才一躍而下。同學帶著相機來的,拍了很多張照片。然后送到照相館去沖洗,幾天之后去取照片,照相館師傅說,里面一張照片都沒有??赡苁瞧毓饬?那師傅怎么不明說呢?興許是有鬼,只不過沒和我們幾個惡作劇的娃娃一般見識吧?
我的家鄉(xiāng)還有給孩子“喊魂”的風俗,夜幕降臨的時候,經(jīng)常聽到有人家在叫 “XX回家吧,XX回來了”,并且還一定要用麥秸堆的四角各取一把麥秸,用火盆在磨盤嘴下面燒火,一邊燒,一邊喊。過一段時間,還要有人問一聲“看看XX回來了嗎”,然后就有人在旁邊說“回來了”,這時候,正常的話,小孩子就會“哇”的一聲哭出來,然后就還魂了,孩子也就恢復了活潑可愛的樣子。但是,如果小孩還是沒有反應的話,可能還要如是再做幾次。我一直懷疑這個事情的科學性,但是每每小孩子還魂之時嘹亮的哭聲動搖了我的立場。往往上了年齡的老太太“喊魂”比較靈驗——莫非是老太太和另外一個世界離的更近一些?通常丟魂的小孩會沒來由的哭、不吃東西、目光呆滯等等,原因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被嚇到了,如何嚇到了就不好說了,據(jù)說孩子可以看見大人看不到的東西。
讀此書,除了讓我聯(lián)想起自己經(jīng)歷的和聽說的鬼怪故事外,還有如下一些粗淺的感想:
1,紀曉嵐自己說寫這本書是因為“今老矣,以消遣歲月而已”,其實這只是古代文人慣用的“自謙”的說法。全書語言的智慧自不必說,文字特別精煉,可謂“增減一字都失其原旨”。言語的邏輯乃至幽默也讓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經(jīng)過反復斟酌的。同時,全書24卷,前后寫了近10年,卻不少故事遙相呼應,不同卷的故事之間,也多互相對比和分析,也足見作者對該書的寫作是非常重視的。
2,作者在書中大量提及其父姚安公,記下了很多其父對事物的分析見解和教導。足見作者受其父影響之大,也可以看到姚安公對其子的教育是費盡心血,當然,所有的心血都沒有白費,這一點是值得現(xiàn)在的父母們學習借鑒的。
3,從書中可以體會到,作者聰慧過人,且有超強記憶力,非常善于學習,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思路敏捷,對諸多事物都有自己的深入全面的思考。作者生活的時代,已經(jīng)可以遇見傳教士以及接觸到一些歐洲的物品,書中多處寫到“歐羅巴、西洋遠鏡、洋舶”等等,可見作者是一個極其好學的人,他對這些東西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對一些“物理、生理之說”,也試圖去思考、研究,由于當時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落后太多,也缺乏相應的基礎(chǔ)知識和儀器,加之作者年事已高,自然很難得出有價值的結(jié)論,但是這種保持不斷學習探索的積極態(tài)度,以及作者在思考這些問題時的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4,夸張一點說,該書可以看做是一個道德與法制合訂本,當然一定是出自頂級編輯之手,書中很多故事本身就是案件,作者對這些案件兼顧情和理的分析,很多地方是讓人感動的,歷史上也正是有了諸多這類人的存在,才讓勞苦大眾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吧。
5,該書又有一點像是作者的自傳,現(xiàn)在很多人年老之后,都喜歡寫自傳,甚至一些年紀輕輕的人,也湊熱鬧,不知道是不是感覺自己快來不及了。為什么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人寫自傳呢?我考慮主要的原因是當權(quán)者動不動就可以“滅九族”,若寫自傳,就必然會涉及到人與事,“一言不合,因言獲罪,就可能給子孫后代招來殺身之禍”,誰敢寫?!我們也就因此失去一個了解歷史真相的重要渠道。我隱隱從書中感受到作者想寫自傳的渴望,但是他也不敢!他只能把很多內(nèi)容藏在那些故事里,一點點的說出來,可以稱之為“夾帶”。YY一下,如果可以讓他放開寫一部自傳,這位《四庫全書》總纂修官一定會創(chuàng)作出一部文筆和內(nèi)容俱佳的上乘之作。而且,作為比和珅年長26歲、晚去世6年的、都經(jīng)常在皇帝身邊上班的“同事”,要是再讓他寫一部和珅傳,那一定非常好看吧。
6,有人說該書中的鬼怪故事,90%以上都是真實的事情,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數(shù)百年前社會的大概面貌,人們的生活狀況,心之所系,情之所牽。雖然各類稱呼、用具和今天有些區(qū)別,但涉及到情、義、理、利,實際上沒有什么分別。所以作者說:“古今人相去不遠”,“古今人間萬事,本無大異”。王右軍也早有言在先:“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7,書中多次提到《永樂大典》,也有數(shù)篇故事選自大典,作者總編《四庫全書》之時,大典已經(jīng)丟失了一小部分,但是尚有20000卷左右,乾隆已經(jīng)大為惋惜,“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而如今全世界范圍內(nèi),大典僅存不足千卷,這實在是中華文明的巨大損失!作者也寫到“余在書局銷毀妖書”云云,說明編撰《四庫全書》時,確實出于統(tǒng)治需要,破壞了大量的不為滿清接受的書籍,留下了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作者的這句話是最直接的證據(jù)了。
8,書中還提到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作者做了解答,居然還提到了老娘和孩子(不是老婆)落水,先救哪個的問題,也做了分析!對紀文達公,服!
除此之外,書中箴言警句隨處可見:
1, 悍戾者必遇其敵。
2, 狂奴猶故態(tài),曠達是牢騷。
3, 凡事留其有馀,召福之道矣。
4, 惟其不足與中,故悻悻于外耳。
5,得意時毋太快意,失意時毋太快口,永保終結(jié)。
6,以理斷天下事,不盡其變。即以情斷天下事,亦不盡其變也。
7,天下小人未有自稱小人者,豈惟不自稱,且無不痛詆小人以自明非小人者。
8,天道乘除,不能盡測。善惡之報,有時應,有時不應,有時即應,有時緩應,亦有時示以巧應。
9,蓋不忍其憤,急于一逞,未有不兩敗俱傷者。銳于求勝,借助小人,未有不遭反噬者。
本文來源:http://63xf.com/gushi/77932.html






文檔為doc格式